周远回复了同意,但心里隐约觉得有些蹊跷。中村的态度转变太快,从质疑到追捧,背后是否有其他动机?
第二天一早,周远终于获准短暂探望苏颖。ICU里的她面色苍白如纸,各种管线连接着监护设备。医生说她已经脱离危险,但尚未苏醒。
周远轻轻握住妻子的手,低声讲述着工地上的进展和早产的儿子。苏颖的眼皮微微颤动,但没有醒来。
颖,记得我们第一次约会吗?周远抚摸着她的手指,那上面还留着长期使用电脑留下的薄茧,你嘲笑我连两个字都不会写,说工程师脑子里只有钢筋水泥...
一滴泪水落在白色床单上。
但我现在懂了,真正的浪漫是什么。周远轻声说,是像你这样,明明可以过轻松日子,却偏要陪着我风吹日晒;是明明担心得要命,却还强撑着说别管我,去建你的桥...
监护仪上的心电曲线突然有了明显波动。护士赶紧过来检查:周先生,您夫人的意识在恢复!您再多说些话!
周远俯身在苏颖耳边,讲述着他们共同的回忆——大学时代的辩论赛,第一次合作的桥梁设计作业,重逢后在矮寨大桥上的生死时刻...还有他们尚未取名的小家伙,多么顽强地想要来到这个世界。
苏颖的手指突然轻微地勾了勾他的掌心。
医生很快确认这是意识恢复的迹象,预计很快就会完全苏醒。周远欣喜若狂,立即给岳母和工地上的团队报了喜讯。
当天下午,周远在NICU第一次亲手抱到了自己的儿子。那么小的一个生命,轻得像片羽毛,却让这位能设计千米大桥的工程师手臂僵硬、手足无措。
小东西,你吓死爸爸了。周远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婴儿背上透明的绒毛,等你长大了,爸爸带你去北盘江,看那座差点因为你的提前到来而改变设计的桥...
婴儿在暖箱里扭动了一下,小拳头无意识地挥舞,仿佛在回应父亲的话。
第三天,苏颖完全清醒并转入普通病房。虽然还很虚弱,但已经能简单交流。她第一句话就问:桥怎么样了?
一切顺利。周远笑着握住她的手,陈明和林涛配合得很好,主塔浇筑完成了。
孩子呢?
医生说恢复得比预期快,再观察两周就能出院。周远亲吻她的指尖,对了,我们得给他起个名字。
苏颖苍白的脸上浮现微笑:桥怎么样?周桥...
太直白了。周远笑道,不过可以考虑,同音但含蓄些。
正当两人讨论时,周远的手机震动起来。是陈明发来的一组照片和一条消息:红军后代王先生带来了珍贵的长征日记,里面有关于北盘江渡口的详细记载。有个细节您一定感兴趣——他们当年用篾索横跨江面牵引渡船!
照片上是发黄的日记本,字迹已经模糊,但能辨认出关键内容:...工兵连以篾索横江,系于两岸巨树,众人攀索强渡...
周远眼前一亮。篾索渡江——这不正是现代斜拉桥的原始雏形吗?红军在极端条件下创造的渡江方法,或许能给大桥的抗风设计带来启发!
怎么了?苏颖注意到丈夫的表情变化。
周远兴奋地解释了自己的想法。红军当年使用的篾索必须兼具强度和柔韧性,才能在急流中保持稳定。这种特性与现代斜拉桥的主缆设计理念惊人地相似!
你应该回去。苏颖突然说,我和孩子已经没事了,但大桥需要你。
可是...
周远,苏颖虚弱但坚定地看着他,你知道我为什么爱上你吗?不是因为你会建桥,而是你建桥时那种全神贯注的样子。去吧,让我们的儿子将来能为他爸爸建的桥骄傲。
周远俯身拥抱妻子,闻到她发间淡淡的消毒水味道,混合着记忆中熟悉的栀子花香。这个曾经为瑞士公司高薪职位动摇过的女子,如今比任何人都理解他的使命。
我每天都会回来看你们。周远承诺道。
当天傍晚,周远飞回贵州。在机场迎接他的陈明一脸倦容,但眼睛闪闪发亮:周工,您一定要看看王先生带来的资料!
车上,陈明迫不及待地展示了他的新发现——根据红军日记记载,当年篾索在江心位置特意加装了草绳缠绕的减震节,有效缓解了急流引起的振动。
这原理和我们讨论的抗风索阻尼器几乎一样!陈明兴奋地说,红军当年居然用草绳就解决了问题!
周远仔细研读资料,一个创新的想法逐渐成形:如果我们借鉴这个思路,在主缆中部设置复合型阻尼装置...
不仅能抑制风振,还能减少材料用量!陈明立即接上思路,我可以用碳纤维和橡胶复合材料模拟草绳的结构!
两人一路热烈讨论,到达工地时已是深夜,但周远坚持立即去见红军后代王建军。
王建军是位六十多岁的退休教师,他带来的不仅是日记,还有祖父留下的手绘渡江示意图。三人围坐在临时板房里,一杯浓茶,一盏台灯,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的渡江勇士对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