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礼节性地握手:中村先生怎么找到这里来的?
恰好在湖南大学做学术交流,听说矮寨大桥遇到技术难题,特地来学习。中村的中文很流利,但用词刻意正式,佐藤教授一直很关注中国桥梁技术的发展。
尽管心存疑虑,周远还是带中村参观了工地。日本专家对每个细节都表现出极大兴趣,不断拍照记录,特别是对溶洞区域反复询问处理方案。
周先生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中村指着地质图上的溶洞区域,在日本,我们通常会采用...
我们有自己的方案。周远打断他,正在专家评审中。
中村似乎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连忙道歉:当然,中国工程师的能力有目共睹。佐藤教授常说,虎门大桥的预制平行钢丝索股技术是世界级的创新。
当晚,周远接到张建国的电话:那个日本人什么来头?部里刚收到消息,日本国土交通省正在筹备一个超长跨海通道项目,可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周远恍然大悟——中村此行恐怕不止学术交流那么简单。我会注意保密。他承诺道。
第二天一早,中村再次造访,提出希望能参加技术讨论会。周远婉拒了:抱歉,中村先生,项目正处于关键阶段,暂不对外开放。
中村略显尴尬地告辞,临走前留下一句话:佐藤教授托我转达,他期待在国际桥梁会议上听到矮寨大桥的技术分享。
送走中村后,林涛走过来:老周,你觉得他是来偷技术的?
技术交流是双向的。周远若有所思,不过也提醒我们,矮寨大桥已经引起了国际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桥梁工程的水平。
全国专家评审会在一周后召开。二十余位地质、桥梁领域的权威齐聚矮寨,对周远团队的方案进行严格质询。会议进行到一半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突然提问:为什么不考虑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的地基处理方式?他们也有复杂地质问题。
会议室安静下来。周远站起身,不卑不亢地回答:明石海峡主要是海底软基,与我们喀斯特地貌完全不同。我们参考了法国米约桥的经验,但做了重要改进——他调出新的幻灯片,我们的连续墙采用了波纹钢结构,与混凝土组合作用,抗侧向变形能力提高40%。
老院士仔细查看数据,最终点头认可。经过八小时的激烈讨论,方案最终获得通过,但附加了更严格的监测要求。
施工立即展开。连续墙作业日夜不停,峡谷中回荡着钻机的轰鸣。周远几乎住在了工地上,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一个雨夜,他正在临时办公室审阅进度报告,苏颖突然打来视频电话。
你看起来糟透了。屏幕上的苏颖皱眉道,多久没好好睡觉了?
周远摸了摸自己胡子拉碴的脸,苦笑:工程人哪有作息可言。你怎么这个点打电话?
刚收到日内瓦总部的消息。苏颖的表情严肃起来,日本国土交通省确实在筹备本州-四国新通道,技术指标直接对标矮寨大桥。那个中村,是他们的核心技术骨干之一。
周远并不意外:猜到了。不过桥梁技术是开放的,我们不怕竞争。
瑞士公司有套新型地质雷达,可以三维实时显示地下施工情况。苏颖转换话题,如果需要,我可以安排紧急发货。
周远眼前一亮:太需要了!现在我们的监测全靠人工判断,滞后严重。
就知道你会这么说。苏颖笑了,已经安排好了,三天后到上海,你派人去取吧。
周远突然有些感动:谢谢。你...最近怎么样?
忙,但充实。苏颖的目光柔和下来,上海办事处下个月正式运营,我会常驻。也许...有空可以来看看你的大桥?
随时欢迎。周远感到一阵久违的温暖。
通话结束后,周远站在窗前,望着雨夜中灯火通明的工地。五年了,他和苏颖之间似乎总有一根无形的线牵着,时紧时松,却从未断开。也许,等矮寨大桥竣工后,他们真的可以重新开始?
连续墙施工进入关键阶段时,新的挑战出现了——溶洞底部发现地下暗河,浇筑的混凝土被不断冲走。周远团队紧急会商,决定先投放速凝材料封堵水流,再采用钢管桩加固。
那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周远亲自下到五十米深的基坑检查封堵效果,潮湿闷热的环境让人窒息。当他回到地面时,几乎虚脱,但封堵成功的消息让所有人欢呼雀跃。
三个月后,当最后一段连续墙通过验收时,周远站在西岸主塔基础上,望着对面云雾中的东岸,一种难以言表的成就感涌上心头。这座跨越天堑的大桥,不仅仅连接两岸,更承载着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梦想。
周工,快看!陈明突然指向天空。一群山鹰正从峡谷中掠过,在朝阳下划出优美的弧线。
周远想起虎门大桥通车时母亲对他说的话:远儿,桥建得再好,也要记得看看天上的鸟。当时他不甚理解,如今站在德夯大峡谷边缘,看着这些自由的生灵,突然明白了——最好的工程,应该像鸟儿飞过天空一样,与自然和谐共存。
准备东岸主塔施工吧。周远对团队说,我们还有很多硬仗要打。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