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大桥合龙前的最后冲刺阶段,工地上的节奏比往常更加紧张。清晨六点,周远已经站在东岸主塔的施工平台上,监督着最后一段桥面吊装的准备工作。五月的珠江口,晨雾弥漫,初升的太阳为雾气镀上一层金边。
周工,吊装方案已经最后确认。陈明走上平台,手里拿着厚厚一叠文件,这是林工签字的计算书。
周远接过文件快速浏览:抗风措施检查过了吗?
全部就位。天气预报显示今天风力不超过四级,窗口期很好。
周远点点头,目光投向江面。三艘大型浮吊船已经就位,最后一段钢箱梁安静地躺在驳船上,像一头沉睡的钢铁巨兽。这是整个项目最关键的时刻之一——主跨最后一段桥面的吊装与合龙。
对讲机突然响起:周工,指挥部来电,说有外事接待任务,要您立即过去。
周远皱眉:今天?现在?
说是日本桥梁专家代表团突然到访,部里特别重视。
周远叹了口气,把监督工作交给陈明,匆匆赶往指挥部。路上,他回忆着最近看到的国际桥梁工程期刊——日本在上个月刚刚完成了明石海峡大桥的合龙,创造了世界悬索桥跨度新纪录。
指挥部会议室里,张建国正与几位西装革履的客人交谈。看到周远进来,张建国立即起身:这位就是我们虎门大桥的技术负责人周远工程师。
客人中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站起来,微微鞠躬:周先生,久仰大名。我是东京大学的佐藤健二,主攻悬索桥抗风设计。
周远礼貌地握手回应。佐藤的手掌干燥而有力,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鹰。
佐藤教授是明石海峡大桥的技术顾问,张建国介绍道,这次是应交通部邀请来华交流,特意要求参观虎门大桥。
佐藤微微一笑:我们在期刊上看到了周先生的预制平行钢丝索股技术,非常...新颖。他的英语流利但带着明显的日本口音,所以想亲眼看看中国的创新。
周远听出了话中的怀疑,不动声色地回答:欢迎佐藤教授指导。今天正好是主跨最后一段吊装,也许您会有兴趣现场观摩?
佐藤眼睛一亮:荣幸之至。
一小时后,周远陪同日本专家团回到了东岸施工平台。佐藤对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极大兴趣,不断询问技术参数和施工工艺。当看到主缆的预制平行钢丝索股时,他蹲下身,几乎贴上去观察索股接口。
周先生,这种连接方式在日本从未尝试过。佐藤站起身,推了推眼镜,你们如何保证长期服役下的疲劳性能?
我们采用了特殊合金钢丝和多重防护体系,周远指向索股端部的密封装置,加速老化试验表明,其寿命比传统方法提高20%以上。
佐藤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再多言。
吊装作业正式开始。巨大的钢箱梁在浮吊的作用下缓缓升起,江面上的雾气已经散去,阳光照在钢梁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注视着这精密如钟表般的工程芭蕾。
周工,风速开始增大。陈明小声报告,目前3.8米/秒,还在上升。
周远看了看监测数据:继续作业,但做好应急准备。
钢箱梁逐渐接近合龙位置,工人们开始引导定位。就在这时,一阵突如其来的强风掠过江面,钢梁开始轻微摆动。
暂停定位!周远立即下令,启动抗风稳定系统!
预先安装的临时抗风索立即绷紧,钢梁的摆动逐渐平息。佐藤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整个过程,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什么。
两小时后,最后一段钢箱梁终于精准就位,合龙误差不超过3毫米——远超设计要求的10毫米标准。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令人印象深刻的施工控制。佐藤走到周远身边,语气真诚了许多,特别是对抗突发风况的应急措施,非常专业。
周远微笑致谢:这是团队协作的结果。
佐藤犹豫了一下,突然问道:周先生,不知您是否有兴趣参加下个月在东京举行的国际桥梁会议?我很希望您能分享虎门大桥的技术创新。
周远略感意外:感谢邀请,但大桥尚未通车,很多数据还需要验证...
正是这种谨慎态度,才使您的创新更值得信赖。佐藤递上名片,请考虑我的邀请。
日本代表团离开后,张建国拍着周远的肩膀大笑:好小子!佐藤健二可是国际桥梁界的权威,能得到他的认可不简单啊!
周远却显得心事重重:张总,佐藤教授观察得很仔细,他提醒了我一点——我们还没有对复合材料桥面进行全面的长期性能评估。
通车后再慢慢研究嘛。张建国不以为意。
不行。周远摇头,一旦通车,再发现问题就晚了。我建议立即组织专项检测。
当天晚上,周远召集技术团队开会,决定对全桥复合材料部位进行地毯式检测。陈明被分派负责东侧引桥部分的检查工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