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陈台沟铁矿。
零下二十度的寒风中,马继伟蹲在3号井口的雪堆旁,摆弄着他那台形似老式收音机的古怪设备。耳机里传来断断续续的声,每一声都让他的眉头皱得更紧。这个四十出头的前矿工,左腿装着义肢,脸上布满冻疮,却有着鹰一般锐利的眼睛。
马哥!仪器又响了!一个年轻矿工跑来报告。
马继伟一瘸一拐地跟着年轻人来到井口西侧。雪地上,他那台自制的矿工生命探测器正发出急促的警报声。设备看起来像个废品站拼凑的怪物——摩托车电池供电,电视天线做信号接收器,核心部件甚至是从旧手机拆下来的芯片。
深度150米,至少三个人。马继伟摘掉结冰的耳机,转向赶来的救援队长,老刘,得赶快排水,下面的人困在气穴里。
救援队长犹豫地看向井口不断上涌的浑水:专家说可能有毒...
毒个屁!马继伟啐了一口,我爹那会儿透水事故,哪来这么多讲究!他指着探测器屏幕上的波形,看这呼吸频率,再拖就真完了!
正争执间,井口突然传来一阵惊呼。涌出的水不知何时变成了诡异的蓝色,在雪地上画出妖异的图案。马继伟的探测器猛地爆出一串杂音,接着彻底失灵。
退后!所有人退后!一个穿防护服的技术人员大喊,可能是放射性物质!
马继伟却逆着人流上前,用铁钩挑起一缕蓝色液体。奇怪的是,液体在低温下并不结冰,反而微微发光,像有生命般在钩尖蠕动。
不是放射物...他喃喃自语,是活的。
三小时后,当周远的直升机降落在陈台沟矿区的临时停机坪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雪地中那片刺眼的蓝色。与江华和赣州的蓝水不同,这里的液体似乎适应了严寒,在零下二十度依然保持活性。
周工!现场指挥迎上来,情况比报告的还糟。三个作业面被淹,23人被困。最奇怪的是...他压低声音,水位在上升,但抽水机抽上来的都是普通水,蓝水像有意识一样避开泵口。
周远打开天工系统,扫描结果令人心惊——蓝水中的菌群密度是江华的十倍,而且显示出惊人的组织性:它们主动避开抽水机,集中封锁逃生通道,甚至...在井壁上形成某种导向性图案。
不是意外。丽莎查看数据后断言,菌群被人为引导至此,它们在执行某种。
ST集团?周远问。
或者三菱形理事会。丽莎指向井口附近的一个标记——雪地上,有人用蓝水画了三个巨大的菱形。
马继伟的声音突然插入:你们就是北京来的专家?这个瘸腿汉子不知何时站在了他们身后,手里拿着那台报废的探测器,能修吗?下面的人还等着呢。
周远接过这个粗糙的设备,立刻认出其原理与天工系统的生命探测模块惊人相似,只是用最简陋的元件实现。他尝试接入系统电源,探测器竟重新运转起来。
你设计的?周远惊讶地问。
马继伟点点头:跟我爹学的。他50年代是苏联专家的翻译,学了点皮毛。他指着设备里的一个古怪元件,这是关键,能捕捉人体发出的特殊电波。
周远和丽莎交换了一个眼神。这种生物电探测技术正是天工系统的核心专利之一,理论上不可能被民间复制。
你父亲叫什么名字?周远突然问。
马青山。不过矿上的人都叫他老毛子马,因为他说俄语比汉语还溜。马继伟调试着复活后的探测器,老爷子前年走了,临走前念叨什么三菱形西伯利亚样本...
丽莎猛地抓住周远的手臂:1958年中苏联合地质考察队!张工和徐工都参加过!
周远的心跳加速。如果马青山的父亲真与张工是同期,那么陈台沟矿可能藏着更多关于三菱形和菌群技术的线索。但现在,救人是首要任务。
马师傅,能带我们下井吗?
马继伟咧嘴一笑,露出几颗金牙:就等这句话!不过...他指了指周远昂贵的高科技装备,下面80度高温,你这身行头撑不过十分钟。
半小时后,周远换上了马继伟准备的土制冷却服——实际上是用消防服改造的,内衬塞满了一种特殊的矿物粉末。
膨润土掺钬矿粉。马继伟得意地解释,我爹从苏联人那学的配方,隔热还防辐射。
下井的过程如同进入地狱。升降机降到100米深度时,温度已升至60度。蓝水从井壁的每个缝隙渗出,像无数蓝色血管在跳动。马继伟的探测器发出规律的声,指引着被困矿工的方向。
前面拐弯就是东二作业面。马继伟指着一条被蓝水半封的巷道,但主通道被堵死了,得走老鼠洞
他领着周远和丽莎爬进一条直径不到一米的废弃勘探孔。里面热得像烤炉,蓝水在管壁上形成一层黏膜,爬行时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声。
这不对劲...丽莎喘着气说,菌群不应该有这种趋光性和趋触性,除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