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站在施工电梯上,随着高度不断攀升,城市的轮廓在脚下逐渐展开。三百米的高空,风像无形的巨手推搡着他的身体,安全绳绷得笔直。云端之塔已经长到第六十八层,距离328米的最终高度只剩最后三十米,但恰恰是这最后的部分,成了最难啃的骨头。
电梯到达顶层面板,周远跨过临时护栏,脚下的钢格栅微微颤动。这里将是整栋建筑的制高点——一个直径二十五米的悬挑穹顶,既是结构难点,也是建筑灵魂。
周总工!钢结构分包的技术员小李迎上来,声音在风中断断续续,节点模型测试又失败了!
周远心头一沉。这已经是穹顶支座节点的第三次失败。按照原设计,穹顶由十二根放射状钢梁支撑,每根钢梁与核心筒的连接节点需要承受近千吨的荷载。但模拟测试中,节点焊缝屡屡在极限荷载80%时就出现裂纹。
临时会议室设在核心筒内的避难层,这里风噪小了些。周远摊开图纸,与团队讨论失败原因。
焊缝强度没问题,焊接工程师老赵坚持道,是设计问题,节点区应力太集中。
但这是按美国标准设计的,设计院代表反驳,同等结构在芝加哥都没问题。
芝加哥没有八度抗震设防!周远忍不住插话。他调出有限元分析图,看这里,节点区在水平地震力下的应力是美国的1.8倍。
会议室陷入沉默。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要么推翻原设计,要么找到强化节点的方案。前者意味着重大设计变更和工期延误,后者则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我建议咨询专家,陈默打破沉默,王振国教授是钢结构节点领域的权威,去年刚解决上海中心类似的难题。
周远想起那位在材料事件后赞赏过他的白发专家。两天后,王振国如约而至。七十多岁的老人精神矍铄,爬起施工楼梯比年轻人还利索。
有意思!王振国听完汇报,眼睛发亮,你们遇到了真正的挑战!他仔细检查了节点模型和测试数据,突然问道:考虑过摩擦摆支座吗?
周远一愣:那种用于桥梁的抗震装置?
正是!王振国掏出一支钢笔,在图纸背面快速勾勒,把刚性连接改为半刚性,通过摩擦耗能降低节点应力...妙啊!
周远盯着草图,思路豁然开朗。传统思维是将节点做得更强壮,而王振国的方案是让节点地化解应力。这完全颠覆了原有设计理念。
但这需要特殊合金和精密加工...周远立即想到实施难点。
巧了,王振国微笑,我刚好有个专利技术,专门解决这类问题。
当天下午,王振国展示了更详细的技术方案。确实精妙,但周远注意到一个细节——方案中指定使用某家名为振科新材料的公司提供的特种合金。
这家公司...周远试探着问。
是我学生创办的,王振国坦然道,用我的专利技术授权生产。当然,你们可以选择其他供应商,只要能满足技术要求。
话虽如此,但方案中的参数明显是针对特定产品优化的。周远嗅到了一丝异样——这像是精心设计的商业陷阱。
晚上,周远在办公室深入研究王振国的专利和振科公司的背景。调查结果令他不安:振科近三年涉及多起合同纠纷,被指控以次充好;而王振国作为技术顾问,在每笔交易中收取高额提成。
看什么呢?张振国推门而入,手里端着两杯咖啡。
周远展示了调查结果。张振国看完,长叹一声:老毛病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灰色地带。
我们能用这个方案吗?周远问。
技术上没问题,但商业上...张振国啜了口咖啡,王教授名声在外,得罪他不明智。
可万一材料出问题...
所以要加一道保险,张振国放下杯子,要求振科提供全额质量担保,并委托第三方全程监造。
这个折中方案勉强可以接受,但周远心里仍不踏实。夜深人静时,他重新审视节点设计,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如果结合王振国的理念但不用他的专利材料,是否可行?
凌晨三点,一个混合式节点方案在周远电脑上成形——核心部分采用常规钢材配合特殊构造,通过多道防线实现类似功能。计算结果显示,虽然理论性能略逊于王振国的方案,但更可靠且成本低40%。
第二天上午的方案论证会上,周远提出了这个替代方案。王振国的脸色瞬间阴沉:年轻人,创新不是儿戏!这种简化方案根本经不起实践检验!
王教授,周远保持恭敬但坚定,我们做了初步分析,在八度罕遇地震下...
纸上谈兵!王振国拍桌而起,我在这个领域研究了三十年!你以为看几篇论文就能颠覆?
会议不欢而散。张振国把周远叫到办公室:有把握吗?你的方案。
理论上有,周远坦言,但缺乏实际验证。
而王教授的有验证?
也没有...但他的专利在类似项目应用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