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到此为止,他改变决定,大家回去休息,明天早上再处理。
第二天一早,周远就向张振国汇报了这个问题。
疲劳作业确实是大忌,张振国抽着烟说,但工期不等人。你有什么建议?
增加一个钢筋绑扎班组,实行严格八小时工作制,周远早有准备,虽然人力成本增加,但质量有保障,返工率会下降,长远看反而节省时间和成本。
张振国盯着周远看了几秒,突然笑了:小子,开始会算经济账了。行,就按你说的办。
这个决定很快见效。新增班组后,不仅施工质量显着提高,整体进度反而比预期快了5%。周远从中领悟到,好的工程管理不是一味压榨,而是找到效率与质量的平衡点。
随着楼层不断攀升,周远的工作重心逐渐从现场检查转向技术协调。超高层建筑各专业系统的复杂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结构、幕墙、机电、消防等各专业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
周副组长,幕墙预埋件与结构钢筋碰撞了,一天,幕墙分包的技术员找到周远,设计院让我们自己调整,但变动太大,需要你们结构专业确认。
周远调出BIM模型,果然发现多处碰撞。理论上,这属于设计问题,应该由设计院解决。但等正式变更流程走完,至少耽误一周工期。
给我两小时,周远对幕墙技术员说,我看看能不能在现场协调解决。
他召集了结构、幕墙和机电各专业的技术骨干,在施工现场开起了诸葛亮会。经过实地测量和讨论,他们找到了一个巧妙方案:微调钢筋走向,同时改变部分预埋件位置,既不影响结构安全,又满足幕墙安装要求。
这方案能行吗?幕墙技术员有些犹豫,没有设计院盖章...
技术上完全合规,周远自信地说,相关规范我都查过了。如果你们不放心,我可以出具书面确认。
这种现场快速决策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渐渐地,各分包商遇到技术问题都习惯先找周副组长协调,而不是走繁琐的正式流程。周远的名声在工地上越传越广,甚至有人称他为现场总工。
这个称呼传到陈默耳中,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听说你现在是现场总工一天下班后,陈默在办公室拦住了周远,语气不善。
周远心里一沉:陈组长,那只是工人们开玩笑...
玩笑?陈默冷笑,你知道我这技术组长有多难做吗?上面压工期,下面要质量,左右还要平衡各路人马。你倒好,越权指挥,收买人心!
周远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确实忽略了组织层级,无意中架空了陈默。
陈组长,我绝对没有越权的意思,他诚恳道歉,只是想着尽快解决问题。以后所有决策我一定先向你汇报。
陈默的表情略微缓和:周远,我承认你有能力。但工地不是实验室,光有技术不够,还得懂规矩。
这次冲突给周远上了重要一课:在工程管理中,人际关系与技术问题同样复杂,需要谨慎处理。
十天后,周远前往北京参加集团技术标准编制会议。这是他第一次参与行业级的技术规则制定,内心既兴奋又忐忑。
会议在中建集团总部大楼举行,参会者都是各分公司的技术权威。当周远走进会议室时,不少人投来好奇的目光——这个年轻人看起来还不到三十岁,凭什么参与标准编制?
各位,这位是周远,云端之塔项目的技术骨干,高志远向大家介绍,他提出的超高层泵送方案很有创新性,我们考虑将其纳入新版标准。
会议开始后,讨论很快变得激烈。关于混凝土泵送压力的限值,各方意见分歧很大。
56兆帕太高了,一位资深总工反对,国内设备普遍达不到这个要求。
但这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参数,周远展示出云端之塔的施工数据,关键在于采用分段降压和稳压缓冲技术...
两个小时的辩论后,会议采纳了周远的建议,将特殊情况下56兆帕的泵送压力写入标准附录,同时强调必须配套相应的安全措施。
会议结束后,高志远留下周远:表现不错。不过,他压低声音,集团有人对云端之塔的延期很不满,王总那边一直在施压。你要有心理准备。
周远心头一紧:技术决策上我问心无愧。
我知道,高志远拍拍他肩膀,但职场不只看对错。回去后和张经理好好商量对策。
回程的飞机上,周远望着舷窗外的云海,思绪万千。一年前,他还是个刚出校门的毛头小子;现在,他不仅负责着地标项目的关键技术,还参与了行业标准的制定。这种成长速度远超预期,但伴随而来的挑战和压力也前所未有。
飞机开始下降,城市的轮廓渐渐清晰。周远能看到云端之塔的工地,那里有他的团队,他的责任,和他未完成的使命。
吴雅楠的设计院邀约依然有效,那是一条更轻松、更光鲜的道路。但每当想到放弃项目,周远心中就涌起一种近乎背叛的感觉——就像登山队在冲顶前抛弃队友。
飞机着陆的震动将他拉回现实。周远打开手机,立刻跳出十几条工作消息。最上面是张振国的短信:速回工地,有要事相商。
周远深吸一口气,拎起行李快步走向出口。无论前方有什么挑战等着他,他都已经做好了面对的准备。
因为那里,才是他真正属于的地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