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站在工地边缘,安全帽下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七月的阳光像熔化的钢水倾泻在这片位于城市东部的建筑工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水泥和钢筋被晒热后的特殊气味。他握紧手中的图纸,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小周!发什么呆呢?B区3号楼的基础放线检查了没有?张振国的声音像打桩机一样砸过来。
马上就去,张经理!周远条件反射般地挺直腰板,声音比平时高了八度。他偷偷瞥了眼手表——上午十点十五分,入职中建东方的第三天,他已经迟了至少五项工作的进度。
周远快步走向B区,靴子在未硬化的路面上留下深深的脚印。三个月前,他还是T大土木工程系毕业典礼上代表优秀毕业生发言的学霸,现在却连最基本的放线复核都手忙脚乱。课本上的力学公式、结构原理在这片真实的工地上显得如此苍白。
嘿,新来的!一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从钢筋堆后面探出头,你是来检查3号楼放线的吧?我是刘浩,施工员。
周远如见救星,赶紧点头:对对,我是周远,项目部技术员。
刘浩咧嘴一笑,露出与肤色形成鲜明对比的白牙:跟着我走,小心脚下。你们这些坐办公室的大学生,第一天来十个有八个要摔跟头。
周远想反驳自己并非只懂理论,但下一秒他的靴子就陷进了松软的泥土里,差点绊倒。刘浩哈哈大笑,伸手拉了他一把。
看这里,刘浩蹲下身,指着地面上的红色标记线,设计图纸上基础轴线偏移50公分,但实际地质勘探显示这个位置有暗浜,我们调整了位置。
周远皱眉:这不符合设计规范,需要设计院出变更单吧?
等变更单下来黄花菜都凉了,刘浩拍拍手上的土,张经理已经口头请示过甲方和设计了,先干着,手续后补。工地上的事,有时候得灵活点。
周远盯着偏移的轴线,内心挣扎。教科书上说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按图施工,但眼前的现实告诉他,有时候理论必须向实践低头。他掏出笔记本,详细记录下调整情况,并画了简单的示意图。
做得对,刘浩瞥了眼他的笔记,在工地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张经理最讨厌我以为这三个字。
中午在简易食堂吃饭时,周远主动坐到了刘浩旁边。食堂里人声嘈杂,工人们用各地方言大声交谈,金属餐盘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
你们大学生刚来都这样,刘浩扒拉着饭菜,我见过好几个,满脑子规范条文,一到现场就傻眼。去年有个研究生,非说我们模板支撑间距超标,拿着尺子量了半天,结果耽误了混凝土浇筑,被张经理骂得狗血淋头。
周远苦笑: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四年大学学的知识,到了工地好像都用不上。
会用上的,刘浩咽下嘴里的饭,但不是照本宣科。你看张经理,他只有大专学历,但现在整个项目部没人敢质疑他的技术。为什么?二十年工地摸爬滚打,他脑子里装的都是实打实的经验。
下午的工程例会上,周远第一次见识了张振国的。会议室是临时搭建的板房,闷热难当,十几个参建单位负责人挤在一起,电风扇徒劳地转动着。
防水施工滞后两天!张振国一巴掌拍在进度表上,整个板房似乎都颤了颤,王老板,你给我个解释!
被点名的分包商额头冒汗:张总,材料进场晚了...
放屁!张振国直接打断,我查过进场记录,材料三天前就到了。是你的人手不够!明天再看不到人,我直接换队伍,违约金从你工程款里扣!
周远缩在角落,大气不敢出。他偷偷观察张振国——四十出头,皮肤粗糙得像砂纸,眼睛却亮得吓人,仿佛能看穿一切借口和谎言。
会议结束后,张振国叫住了周远:小周,3号楼放线怎么回事?
周远心跳加速,尽量平静地汇报了轴线调整的情况。出乎意料,张振国点了点头:处理得还行。记住,工程管理不是死守条文,而是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解决问题。明天跟我去验钢筋。
那天晚上,周远在临时宿舍的台灯下仔细研读施工图纸和规范到深夜。与大学时代不同,他现在看的每一张图纸都能在脑海中对应到白天看到的实际场景。混凝土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他亲手触摸过的、带着颗粒感的灰色物质;钢筋也不再是简单的力学参数,而是阳光下闪着冷光的、带着螺纹的实体。
第二天清晨六点,周远就跟着张振国来到了钢筋绑扎现场。晨光中,工人们已经忙碌起来,金属碰撞声清脆悦耳。
看看这个节点,张振国指着梁柱交接处,看出问题了吗?
周远蹲下身,仔细检查。按照规范,这个位置的箍筋间距应该是100毫米,但实际看起来明显偏大。他拿出卷尺量了量——150毫米。
箍筋间距超标,周远说,需要整改。
张振国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眼力不错。但你知道为什么工人们会犯这种错误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