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摇头。
因为这个位置的钢筋太密,按100毫米间距绑扎,混凝土根本灌不进去。张振国掏出烟点上,设计院的工程师坐在办公室里画图,有时候根本不考虑施工可行性。我们要做的是既保证结构安全,又让工程能顺利进行。
周远恍然大悟:所以应该...
所以应该先找设计确认,张振国打断他,我们可以提建议,但不能擅自修改。这是原则问题,和昨天的轴线调整不一样。安全红线,绝对不能碰。
这是周远学到的第一课:工程管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在无数灰色地带中做出最合理的判断。有的规矩可以灵活,有的则必须死守。
一个月后,周远已经能够独立处理大部分现场技术问题。他学会了如何与工人们沟通,如何在图纸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甚至开始能够预判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七月底的一天下午,天气突变。原本晴朗的天空转眼乌云密布,远处传来闷雷声。周远正在检查即将浇筑的混凝土模板支撑,突然注意到基坑边坡有细微的裂缝。
刘工!他大声呼叫不远处的刘浩,这个边坡不对劲!
刘浩跑过来查看,脸色骤变:要塌方!快撤人!
两人分头通知基坑内的工人撤离。就在最后一名工人爬出基坑的瞬间,伴随着轰隆一声巨响,近十米长的边坡轰然塌陷,泥土和碎石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周远的心跳快得像要冲出胸腔。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十几名工人就会被活埋。
张振国闻讯赶来,查看了塌方情况后立即组织抢险。周远被分配去协助测量塌方范围,为后续支护方案提供数据。
暴雨倾盆而下,周远浑身湿透,但手中的全站仪稳如磐石。雨水模糊了视线,但他清楚地知道每一个测量数据都关系到后续施工安全。
当晚的紧急会议上,张振国当着全体管理人员的面表扬了周远:今天要不是小周及时发现边坡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大家要学习他这种细心观察的态度。
周远感到脸上发烫,不是因为表扬,而是因为后怕——如果当时他稍微马虎一点,如果他没有注意到那条细小的裂缝...
事故调查显示,边坡塌方是由于连续降雨和支护不到位共同导致的。周远主动请缨参与编写事故报告和整改方案,连续三天工作到凌晨。
别太拼了,刘浩递给他一杯热咖啡,这种事在工地上难免。
周远摇头:如果我能更早发现支护问题,也许就能避免险情。我想把边坡监测方案改进一下。
刘浩挑眉:可以啊,周技术员,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一周后,周远提出的边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被项目部采纳。他在大学时参与的创新项目正好派上用场,通过简单的传感器和手机APP,可以实时监控边坡位移情况。
张振国看完演示后拍了拍周远的肩膀:小子,有点东西。不过工地不是实验室,花里胡哨的东西要经得起实战考验。
系统安装后的第二周,果然再次预警了一处边坡位移,避免了可能的事故。这一次,连一向苛刻的张振国都对周远竖起了大拇指。
夏去秋来,周远在工地上度过了忙碌而充实的四个月。他的皮肤晒黑了,手上的茧子厚了,但眼中的光芒更加坚定。原本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工程管理,如今成了他每天呼吸的空气。
十月中旬,项目部接到公司通知:中建东方中标了省重点工程——328米的云端之塔超高层项目,张振国被任命为项目经理,需要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新团队。
周远没想到,自己竟然在抽调名单上。
你运气不错,告别时刘浩给了他一个拥抱,云端之塔是咱们公司今年的招牌工程,能在这种项目上历练,前途无量。
周远看着这个教会他工地第一课的朋友,突然有些不舍:浩哥,谢谢你这几个月的照顾。
少肉麻了,刘浩捶了他一拳,记住,不管多高的楼,都是从地基开始一砖一瓦建起来的。人也一样。
云端之塔项目指挥部设在市中心一栋临时租用的办公楼内。第一天报到,周远就感受到了不同——这里的气氛更加紧张,节奏更快,每个人走路都像在赶时间。
项目启动会上,周远第一次见到了整个团队的核心人物:中建东方总工程师林为国,一位六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行业泰斗;设计总监吴雅楠,三十出头的女性,举手投足间透着精英气质;还有各专业负责人,个个都是公司里的技术骨干。
同志们,林为国声音洪亮,云端之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建造水平的展示。328米的高度,3.5亿的投资,36个月的工期,每一个数字都是挑战。
周远坐在角落,认真记录着每一个要点。当林为国讲到地基施工面临的难题时,他不由得皱起眉头——由于地处软土地基且周边建筑密集,传统桩基方案可能无法满足要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