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海洲,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漫过盐碱地试验田,翠绿的耐盐碱作物已长至半人高,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陈砚站在田埂旁,看着农户们驾驶着智能收割机穿梭在田间,轰鸣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今天不仅是海洲试验田的首次丰收日,更是四地联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的奠基仪式,来自四地的伙伴、农科院专家与地方干部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陈队,您看这产量!”老郑手里拿着刚打印出的测产报告,快步走来,脸上难掩激动,“‘海稻11号’亩产达到820斤,比预期还高30斤!耐盐碱番茄亩产也有5000斤,刚才农科院的张教授说,这在全国盐碱地种植中都是顶尖水平!”
陈砚接过报告,目光扫过“千粒重”“含糖量”等数据,指尖在“土壤改良效果”一栏停顿:“土壤盐分含量降了多少?明年能不能扩大种植面积?”
“降了25%!”老郑指着试验田旁的土壤检测站,“张教授说,再用两年咱们的海洋有机肥,这片盐碱地就能变成优质耕地。明年计划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还要种上老周推荐的大豆品种,搞‘稻豆轮作’,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提高收益。”
说话间,远处传来一阵锣鼓声,产业园奠基仪式的舞台已搭建完毕。舞台背景板上,“四地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科技赋能·产业兴农”的标语格外醒目,旁边的规划图上,加工车间、冷库、物流中心、研发实验室的位置清晰标注,宛如一幅未来农业的美好蓝图。
“各位来宾,各位伙伴!”随着主持人的声音响起,现场渐渐安静下来。陈砚走上舞台,手里拿着话筒,目光扫过台下的人群——有并肩作战的四地伙伴,有给予指导的农科院专家,有支持政策的地方干部,还有满怀期待的农户代表。“今天,我们在这里见证两件大事:一是海洲盐碱地试验田首次丰收,二是四地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奠基。这不仅是四地联盟的里程碑,更是我们践行‘科技助农、产业兴农’的新起点!”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张教授站起身,接过话筒:“四地联盟的‘盐碱地改良+特色种植’模式,为全国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农科院将与联盟深度合作,在产业园设立研发中心,重点研发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绿色有机肥与智能种植技术,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田间,助力乡村振兴!”
掌声未落,地方干部走上舞台,宣布了产业园的扶持政策:“政府将为产业园提供500万元启动资金,建设配套的道路、水电与物流设施;同时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确保产业园明年就能投产运营。希望四地联盟以产业园为纽带,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奠基仪式正式开始,陈砚与老周、老郑、小林、王哥一起,手握铁锹,将象征希望的泥土铲入奠基坑中。台下的农户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孩子们挥舞着小国旗,欢呼声在田野上空回荡。这一刻,四地的情谊、科技的力量与土地的希望,都凝聚在这方小小的奠基坑中,预示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仪式结束后,众人围着产业园规划图展开讨论。“加工车间要分区域,”老周指着图上的“大豆加工区”,“左边做大豆油压榨,右边做大豆糕、大豆米酒生产,还要留一间做豆制品研发,比如大豆蛋白、大豆纤维,提高产品附加值。”
“番茄加工区要建无菌车间,”小林补充道,“除了番茄酱、番茄汁,还要开发番茄红素保健品,瞄准高端市场。舟山的海鲜加工区要靠近冷库,保证海鲜的新鲜度,同时开发即食海鲜产品,比如鱿鱼丝、扇贝罐头,方便游客携带。”
王哥则关注物流环节:“要跟快递公司合作,在产业园建物流分拣中心,实现‘加工+包装+配送’一体化。游客在稻田民宿下单,当天就能发货,保证农产品新鲜直达。”
陈砚点点头,在规划图上添了一笔:“还要建一个‘四地农产品展示馆’,展示四地的种植历史、加工工艺与特色产品,让游客在产业园就能了解四地联盟的故事,带动旅游与销售双向发展。”
午后的阳光渐渐炽热,众人转移到试验田旁的临时休息区,品尝刚收获的农产品。老郑端来一碗刚煮好的海稻米,米粒饱满,香气浓郁;小林切开耐盐碱番茄,汁水丰盈,甜中带酸;老周拿出刚酿的大豆米酒,清甜的酒香混合着豆香,令人回味无穷。
“明年产业园投产后,咱们的农产品就能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覆盖,”陈砚喝着米酒,看着眼前的试验田,“苏城的大米、洛城的大豆、海洲的海鲜、舟山的番茄,经过加工包装,能卖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吃到咱们的优质农产品。”
“不止这些!”老郑放下碗,兴奋地说,“我跟几位海鲜经销商聊过,他们想跟咱们合作,开发‘海鲜+农产品’礼盒,比如海产干货配大米、鱿鱼丝配番茄汁,作为高端礼品销售。预计明年光礼盒销售额就能突破百万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