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邺城残破的街道上。
成济在两名亲随的搀扶下,缓缓踏出府门,这是他重伤痊愈后第一次真正走上邺城的街头。
空气中仍隐约弥漫着硝烟与血腥混合的气息,尽管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战争的创伤依然深深地刻在这座古老城池的每一寸肌理上。
“将军,您的身体……”亲随担忧地看着成济略显苍白的脸色。
“无妨。”成济摆了摆手,目光却已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曾经繁华的邺城大街,如今满目疮痍。
两侧的商铺大多门窗紧闭,不少房屋的墙壁上还残留着刀劈斧凿的痕迹,有些甚至只剩下断壁残垣。
街道上行人稀疏,且大多行色匆匆,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惶恐与麻木。
他们沿着主干道缓缓前行,成济的步履还有些蹒跚,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他仔细地观察着这座他用生命守护的城池,观察着那些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百姓。
在一处半塌的茶棚下,几个老人正围坐在一起,低声交谈着。
“张老哥家的房子全毁了,幸好当时听了劝,早早躲进了地窖。”
“谁能想到仗会打得这么惨烈啊……司马家的军队像疯了一样攻城。”
“多亏了成将军守住了城,不然咱们现在恐怕都……”
成济停下脚步,静静地听着。他的心情复杂难言。
是啊,守住了城。
可是,为了守住这座城,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他想起那些惨烈的巷战,当城墙再也无法完全阻挡潮水般涌来的敌军时,他不得不下令军队退入城中,依托街巷和民房进行节节抵抗。
每一座房屋都成了战场,每一条街道都洒满了鲜血。
如果从纯军事角度考虑,这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
利用城市复杂的地形最大限度地消耗敌军,为皇帝的合围争取宝贵的时间。
但代价就是,这座城池和它的百姓,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
“将军,去那边看看吧。”亲随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正在重建的坊市。
那里相对热闹一些,不少百姓正在清理废墟,搬运木料,试图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
见到成济一行人过来,人们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认出了他的身份。
“是成将军!”
“将军能下地走路了!”
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向成济投来复杂的目光——有敬畏,有感激,但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哀伤。
一个老者颤巍巍地走上前来,向成济深深一揖:“多谢将军守住了邺城,保住了我们这些老骨头的性命。”
成济连忙伸手扶起老人:“老人家请起。守土安民,本就是我辈职责。只是……让诸位受苦了。”
“将军说的哪里话。”老人摇头叹道。
“这乱世之中,能活下来就是万幸。若非将军死守,司马家的军队破城之日,便是我们这些人的死期。”
旁边一个中年汉子接口道:“是啊,将军还下令征用民房时都要给付银钱,这在乱世中可是闻所未闻啊!”
这话引起了周围百姓的共鸣,纷纷点头称是。
成济闻言,心中稍感安慰。
这确实是他当时特意下的命令,尽管战事紧急,但他始终无法像这个时代的许多将领那样,理所当然地将百姓的财产视为可随意征用的战利品。
那些来自前世的价值观,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骨子里。
“那是朝廷的恩典,也是诸位应得的。”成济温言道。
“陛下已经下旨,免除邺城一年的赋税,还会拨发钱粮助大家重建家园。”
这个消息显然给了百姓们莫大的希望,人群中响起一阵感激的声音。
继续前行,成济看到几个孩童在废墟间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在这片残破的景象中显得格外清脆,战争的阴影似乎并未完全剥夺他们天真烂漫的本性。
“孩子们恢复得最快。”亲随轻声说道。
“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他们就能找到快乐。”
成济点了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落在其中一个孩子残缺的右臂上,那显然是被战火波及所致。
他的心头一紧。
为了最终的胜利,这些代价是必要的吗?这个念头再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是的,他告诉自己。
如果不在这里拖住司马家的主力,一旦让他们突破邺城,或者分散到各地,战事将会更加漫长,死伤将会更加惨重。
这里的牺牲,换来了皇帝在关键战场上的胜利,换来了司马家主力的覆灭,也换来了尽快结束这场内战的可能。
这是战争冷酷的逻辑,是任何一个决策者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但理解这一点,并不意味着能够心安理得。
在一处已经清理出来的空地上,官府设置的粥棚前排起了长队。
许多失去家园的百姓依靠这些救济度日,成济站在远处静静地看着,那些麻木而疲惫的面孔,那些因饥饿而佝偻的身躯,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战争的残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