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都北平也就罢了,连陵墓都要建在北平?”秦王朱樉站在官员队列中,低声嘀咕,“把父皇独自留在应天,这未免也太……”
他的话虽未说完,却说出了百官的心声。众人皆知朱棣日后会迁都北平,却没想到他会将自己的陵墓选在北平,而将明太祖朱元璋独自留在应天的明孝陵。不少官员面露难色,心中暗自揣测:“永乐帝此举,是否有违孝道?”
官员们相互对视,却无一人敢多言。他们偷偷看向龙椅上的朱棣,只见其面色平静,眼神深邃,让人猜不透心思。
朱棣心中却在冷笑:“父不以我为子,则我不以君为父。父皇当年若真心待我,我怎会落到今日地步?他既然偏爱朱标,日后与朱标一同葬在南京,想必也会高兴吧。”这份心思,他自然不会表露,只是指尖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摩挲,掩饰着心中的复杂情绪。
百官看着天幕中宏伟的长陵,心中震撼不已。长陵的规制远超一般帝王陵墓,其规模与气势,足以彰显永乐帝的威严。只是一想到明太祖将独自留在应天,无人陪伴,不少官员心中仍有芥蒂,却无人敢公开指责——毕竟天幕所显乃是未来之事,且朱棣如今手握传国玉玺,天命所归,无人敢质疑其决策。
【天幕画面继续,展现的是皇宫册封的场景:一名身着亲王服饰的年轻男子跪在殿下,朱棣(此时已为永乐大帝)坐在龙椅上,手持册封诏书。旁白响起:永乐十一年,永乐大帝朱棣册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命其驻守青州。此前,朱高煦曾被封为云南王,却以“云南偏远”为由拒绝就藩。为平衡皇子势力,避免宗室争斗,永乐大帝将朱高煦改封至青州,同时下旨明确太子朱高炽的储君地位,规定“东宫仪仗、官员配置等同于皇帝,诸王不得干预东宫事务”,从制度上杜绝了宗室内部争夺皇位的可能。】
看到这里,朱棣的心猛地一沉。他盯着天幕中朱高煦的身影,心中满是苦涩——自己因储位之争而谋反,没想到日后成为永乐大帝,竟也会面临皇子争位的问题。“难道坐上这个位子,就必须要让亲人反目吗?”他在心中自问,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
可转念一想,他又松了口气:“如今是洪武十五年,天幕上说朱高煦今年才出生,而且没有靖难之役,他没有日后的军功作为资本,仅凭嫡次子身份,绝不可能与朱高炽的嫡长子身份抗衡。只要我提前做好安排,定能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想到这里,他的眼神重新变得坚定——他既然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定能改变儿子们的命运。
殿内百官则在议论纷纷。“原来殿下日后会有两位皇子,还曾因封地问题产生分歧。”詹徽低声说道,“不过日后的殿下处理得好,既安抚了次子,又巩固了太子的地位,避免了内乱。”不少官员点头赞同,认为朱棣(永乐大帝)在处理宗室问题上,比朱元璋更为稳妥。
殿外,百姓看着天幕中的朱高煦与朱高炽,心中害怕。经历过朱允炆与朱棣的靖难之役,他们深知天家争位的可怕,永乐帝虽试图平衡势力,却仍埋下了隐患,日后若有皇子争位的苗头,大明将再次陷入内乱,到时候受苦的还是他们。
【天幕画面最后,呈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场景:巨大的宝船停靠在港口,船上载着各国使节,使节们手中捧着珍奇鸟兽,其中一只长颈鹿尤为显眼。旁白响起:永乐十一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返回,此次远航历时4年,船队抵达东非麻林、木骨都束等国,带回了东非各国的使节。使节们向永乐大帝献上长颈鹿(当时被称为“麒麟”,视为祥瑞之物)、斑马、狮子等珍稀动物,朝野震动。永乐大帝在奉天殿设宴款待使节,认为这是“天下太平、万国来朝”的象征,极大提升了明朝的国际声望。画面随后切换到翰林院,一群学者正在修订书籍,旁白补充:同年,永乐大帝命姚广孝、夏原吉等主持修订《明太祖实录》,此次修订历时5年,对洪武朝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整理,为后世研究明朝初年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麒麟!居然是麒麟!”百官看到长颈鹿的画面,纷纷惊叹。在古代,麒麟被视为祥瑞,象征着君主贤明、天下太平。“没想到啊殿下竟能让西洋万邦诸国派遣使节来朝,还献上祥瑞,真是千古一帝啊!”郁新感叹道,眼中满是敬佩。
天幕渐渐暗去,殿内的议论声却久久未息。朱棣站起身,宣布散朝,随后便带着侍卫返回东宫。
回到东宫书房,朱棣屏退左右,独自坐在书桌前。天幕播放的内容在他脑海中不断回放,尤其是关于朱元璋的部分,让他心中的警惕再次升起。“反都造了,我与父皇之间早已没有父子情分,他那些腌臜事,也没必要再遮掩了。”他低声自语,随即让人传蒋瓛觐见。
不多时,蒋瓛便来到书房,单膝跪地:“属下参见殿下!不知殿下有何吩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