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十月初一,午后的阳光透过奉天殿的格窗,在金砖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影。百官刚结束午后的议事,正准备各自退下,殿外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光晕——自上次天幕降下传国玉玺后,消失近月余的天幕,竟再次显现。
“天幕!天幕又出来了!”有官员惊呼出声,原本松散的队列瞬间聚拢,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殿外那片悬浮在空中的光幕。朱棣端坐龙椅,指尖下意识收紧——上次天幕带来传国玉玺,奠定了他的正统地位,此次再显,不知又将揭示怎样的未来。
【天幕画面渐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洪涝后的景象:江苏、浙江一带的农田被洪水淹没,农户们站在泥泞中,面色愁苦,不少房屋的屋顶仅露出水面。画面一转,一队身着官服的人带着粮车、种子来到灾区,农户们眼中露出希望的光芒。旁白响起:永乐十年,江苏、浙江等地爆发特大水灾,百姓流离失所。永乐大帝朱棣闻讯后,即刻下旨减免两地全年赋税,免除灾民徭役;同时命户部侍郎周忱率领赈灾官员赶赴灾区,开仓放粮,为每户灾民发放三个月口粮,并赠送稻种、麦种,助其灾后恢复生产。】
殿内百官屏息凝视,眼中满是震撼。户部尚书郁新低声感叹:“减免全年赋税,还赠送种子,此举需耗费国库大量银粮,永乐大帝竟有如此魄力,实属难得。”一旁的工部尚书薛祥点头附和:“江苏、浙江乃江南富庶之地,水灾若不及时处置,恐影响全国赋税。永乐大帝此举,既安抚了灾民,又稳固了国本,远见卓识啊。”
宫墙外,围观的百姓看到这一幕,纷纷议论起来:“这位皇帝陛下倒是体恤百姓,知道减免赋税、发放粮种,比当今陛下仁慈多了!”
“是啊,上次江南旱灾,陛下只是象征性地拨了点粮食,根本不够用,还是靠地方乡绅接济才熬过难关。”
【画面继续推进,展现的是各地州县修建粮仓的场景:工匠们搬运砖石,搭建高约丈余的粮仓,粮仓外刻着“预备仓”三字。旁白补充:为防日后灾荒,永乐大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建立“预备仓”,要求每县至少修建两座,由地方官直接管理,每年秋收后储备粮食,不得挪用。预备仓的建立,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民生保障体系,此后数十年间,明朝虽仍有灾荒,却极少出现大规模饿殍遍野的景象。】
“预备仓!”翰林院学士吴伯宗抚掌赞叹,“此法甚妙!以往灾荒一来,地方官需层层上报,等朝廷拨粮时,灾民早已断粮。如今各州县自行储备粮食,灾荒发生时可即刻开仓,大大减少了灾民伤亡。永乐大帝此举,真是惠及后世的善政啊!”百官纷纷点头,看向天幕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敬佩——即便他们知晓朱棣日后会成为永乐大帝,却没想到其施政竟如此注重民生,想出来的办法如此精细,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抄制度。
“预备仓?这倒是个好办法!”邵质忍不住赞叹,“平日里储备粮食,灾年就能及时赈济,避免百姓流离失所,此法若能推行,定能减少流民,稳定地方。”
不少地方官出身的官员也纷纷点头,他们深知灾荒之年无粮可赈的窘迫,预备仓的设立,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朱棣坐在殿内,听着外面的议论,心中暗自记下——待日后掌权,定要将预备仓制度推行全国,让百姓不再受饥馑之苦。
朱棣坐在龙椅上,心中却无半分喜悦。他想起朱元璋在位时,虽也赈灾,却常因吝啬对待官员而一部分清廉官员受制于生活不得已克扣粮款,导致灾民得不到足够的粮食怨声载道。对比天幕中自己日后的举措,更觉朱元璋的施政过于严苛。“民生为本,父皇终究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也啊。”他在心中暗自感叹。
【画面陡然转换,来到北京昌平天寿山。只见一群官员手持图纸,在山间丈量土地,工匠们则在山下搭建工棚,准备动工。旁白响起:永乐十年,时年52岁的永乐大帝朱棣,决定在北京昌平天寿山修建自己的陵墓,命名为“长陵”。他命工部尚书宋礼主持修建,调集全国能工巧匠,耗时7年,于永乐十七年完工。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的陵墓,陵内的祾恩殿、明楼等建筑,均采用金丝楠木建造,气势恢宏。此后,除明太祖朱元璋(葬于南京明孝陵)、明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外,明朝历代皇帝均在此修建陵墓,形成了绵延百里的明十三陵建筑群。】
天幕画面定格在长陵的设计图纸上,殿内百官却瞬间陷入死寂。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朱棣日后会将都城从应天迁到北平,而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将被独自留在南京明孝陵。
“这……将陛下独自留在应天?”礼部尚书李原名颤声开口,语气中满是难以置信。历朝历代,帝王陵墓通常集中一处,以示宗室团圆,朱棣将自己及后世皇帝的陵墓选在北平,却将朱元璋留在南京,此举在百官看来,无疑是“不孝”之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