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云走到朱棣身边,轻声道:“殿下,天幕再次播出您日后的功绩,这对您推行新政、巩固储位极为有利。江南士族与大哥的掣肘,或许会因此有所缓解。”
朱棣点了点头,却并未露出轻松的表情,反而沉声道:“未必。大哥这个人人,性格偏执,天幕播出的功绩越多,他就越会不甘心,反而会加快与我们对抗的步伐。而且,父皇对大哥本就有愧疚之心,即便天幕播出我的功绩,父皇也未必会完全站在我这边。”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深邃:“我与大哥的关系,本就不算太好。我们兄弟几人,皆是由母后抚养长大,可自我记事起,大哥就一直在忙着读书,很少与我们兄弟亲近。大哥洪武十年开始监国,可父皇一直不肯下放皇权,他虽有监国之名,却无监国之实,比之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大哥手中的权力实在太小了。”
徐妙云轻声道:“殿下,您是说,父皇在心底里,其实还是偏袒大哥的?”
“是啊,”朱棣叹了口气,“父皇对大哥,既有期望,又有担忧。他期望大哥能成为仁义之君,却又担心大哥过于软弱,无法掌控朝政,所以才迟迟不肯下放皇权。即便大哥如今被废,父皇也只是将他封为吴王,留在应天,并未将他贬往偏远之地,这足以说明父皇对大哥的偏袒。”
他看着天幕,继续道:“大哥想夺嫡,却又不肯下定决心,总是寄希望于父皇回心转意。可父皇那边,我们根本指望不上——父皇既想让我推行新政,巩固大明的统治,又不想看到我与大哥反目成仇,甚至可能会在暗中掣肘我,防止我对大哥下狠手。”
徐妙云担忧道:“那我们该怎么办?若是父皇掣肘,我们想要反击,就更加困难了。”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父皇那边指望不上,我们只能靠自己。自从大哥的东宫六率遣散后,我便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我手上的人,一部分被派到地方,监督新政的推行,收集地方官员的动向;另一部分则被我派到军中,交给岳父(徐达)历练,熟悉军务,积累军功。这些事,我都是瞒着父皇做的,若是被父皇知晓,定会引起他的猜忌。”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自从天幕揭晓洪武四大案后,朝中的勋贵与文臣对父皇十分防备,即便是毛骧,也不敢对父皇说真话。他们担心父皇会像四大案中那样,大肆诛杀功臣,所以凡事都有所隐瞒。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对付朱标,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指望任何人。”
徐妙云握住朱棣的手,轻声道:“殿下放心,我会一直陪在您身边,协助您培养势力,推进新政。徐家的人,也会全力支持您,绝不会让他们得逞。”
朱棣看着徐妙云,眼中满是感激:“有你在,我便安心了。朱标虽然有军中旧部与江南士族支持,可他性格偏执,急功近利,迟早会露出破绽。我们只需耐心等待,抓住他的破绽,便可一举将他扳倒。”
天幕的光芒渐渐散去,应天城内的百姓却仍在议论纷纷,对朱棣日后的功绩充满向往。而吴王府内,朱标却因天幕的播出,变得愈发疯狂。
“够了!够了!”朱标将书房内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碎片四溅,“朱棣!你别得意得太早!天幕播出的功绩,未必就一定会实现!我一定会阻止你,我一定会重登储位!”
吕氏连忙上前,扶住朱标,轻声安慰:“殿下,您别激动。天幕播出的不过是日后的可能,并非定数。我们还有军中旧部与江南士族支持,只要我们加快步伐,一定能阻止朱棣。”
朱标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眼神变得愈发狠厉:“你说得对,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传我的命令,让常茂、常升暗中调动兵力,在河南、山东一带制造混乱,干扰朱棣的南民北移新政;让江南士族加大对下西洋筹备的阻挠,拖延海船的建造进度。我要让朱棣顾此失彼,焦头烂额!”
“臣遵旨!”王敬躬身应道,连忙退下传达命令。
朱标走到窗前,看着东宫的方向,眼中满是仇恨:“朱棣,这场储位之争,要么你死,要么我亡!我绝不会让你成为天幕中的‘永乐大帝’!”
此时的应天,已陷入一场无形的战争。朱标与朱棣,这对同父同母的兄弟,为了储位,为了皇权,已彻底反目。而朱元璋,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既想让朱棣推行新政,巩固大明的统治,又不想看到两个儿子自相残杀。
乾清宫内,朱元璋看着天幕消失的方向,脸色阴沉。他知道,天幕的再次播出,会让朱标变得更加疯狂,也会让朱棣的储位更加稳固,可这也意味着,兄弟二人的矛盾会愈发激化,甚至可能引发内战。
“朕该怎么办?”朱元璋喃喃自语,眼中满是迷茫。他这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雨,平定了天下,诛杀了功臣,可面对儿子们的储位之争,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
“传旨,”朱元璋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对身边的太监道,“命徐达即刻从北边返回应天,负责京城的防务;命毛骧加强对吴王府与东宫的监视,一旦发现异常,立刻禀报;同时,暂停南民北移新政与下西洋的筹备,待局势稳定后,再做商议。”
太监躬身应道:“奴才遵旨。”
朱元璋闭上眼,心中满是疲惫。他知道,暂停新政与下西洋,会让朱棣失望,可他别无选择——他必须先稳定局势,防止儿子们反目成仇,否则,大明的江山,很可能会毁在这场储位之争中。
而东宫之内,朱棣得知朱元璋暂停新政与下西洋的消息后,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知道,这是父皇在暗中掣肘,为了保护朱标,不惜牺牲他的新政。
“父皇……”朱棣轻声自语,眼中满是失望,“您终究还是偏袒大哥。可您知道吗?若是不推行新政,不巩固大明的统治,日后的大明,很可能会重蹈覆辙,允炆的悲剧,很可能会再次上演。”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