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各地奏疏已整理完毕,江南地区的移民阻力最大,苏州、松江等地的官员多次上书,请求暂缓新政。”徐妙云将一份整理好的奏疏递给朱棣,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看来,江南士族对新政极为不满,恐怕会暗中掣肘。”
朱棣接过奏疏,快速浏览一遍,眉头紧锁:“江南士族世代盘踞江南,南民北移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自然会阻挠。可新政关系到大明的长远发展,绝不能暂缓。”
就在此时,东宫的侍卫匆匆走进来,躬身道:“殿下,天幕!天幕又出现了!”
朱棣与徐妙云对视一眼,连忙走到庭院中,抬头看向天空。金色的光幕之上,正缓缓播放着画面,旁白的声音庄重而豪迈,传遍了整个应天城。
【天幕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河岸边的景象:浑浊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河南开封一带的河堤多处决口,洪水淹没了大片农田,百姓们扶老携幼,流离失所,脸上满是绝望。旁白的声音响起:“永乐九年,黄河在河南开封一带多次决堤,灾情严重,百姓深受其害。永乐皇帝朱棣得知消息后,立刻命工部尚书宋礼主持治理黄河,调集民夫十万,修复决堤的河堤,疏通淤塞的河道。”】
【画面切换,展现出治理黄河的场景:宋礼身着官服,站在河堤上,指挥民夫们加固河堤;民夫们肩扛沙袋,手挥铁锹,齐心协力修复河堤;河道中,数十艘船只正在疏通淤泥,场面宏大而有序。旁白补充:“经过半年的治理,黄河水患得到有效缓解,决堤的河堤全部修复,淤塞的河道也得以疏通。河南、山东等地的农田重新恢复灌溉,百姓们重返家园,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大明的粮食产量也随之提升。”】
【镜头一转,展现出西藏的景象:雪山连绵,寺庙林立,一名大明使节手持诏书,在西藏宗教领袖的陪同下,走进一座宏伟的寺庙。寺庙内,僧侣们手持法器,诵经祈福。旁白的声音响起:“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永乐皇帝朱棣派遣使节入藏,册封西藏宗教领袖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为‘西天佛子大国师’,承认其宗教地位,给予其极高的荣誉与权力。”】
【画面中,释迦也失身着华丽的宗教服饰,接过大明使节递来的册封诏书,躬身行礼,神情恭敬。旁白补充:“与此同时,永乐皇帝在西藏设立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下辖多个卫所,任命当地藏族首领为卫所官员,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大明对西藏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镜头再次切换,展现出一支庞大的船队在大海上航行的场景:数十艘巨舰乘风破浪,船帆如林,船头悬挂着“大明”的旗帜,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豪迈:“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影响力,永乐皇帝朱棣命郑和率领船队第四次下西洋。此次航行,船队规模空前,共有船只百余艘,船员两万余人,携带大量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前往西洋各国。”】
【画面中,郑和船队抵达东非海岸,当地国王率领文武百官与民众,在港口迎接船队,民众们手持鲜花,高呼“大明皇帝万岁”。郑和身着大明官服,手持国书,与当地国王并肩而行,双方在宫殿中举行了隆重的会谈,交换礼物,缔结友好盟约。旁白补充:“此次远航,郑和船队首次到达东非海岸,访问了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剌哇(今索马里布拉瓦)等国,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首次抵达东非的壮举。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大明的海外影响力,也促进了中国与东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大明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天幕播放之时,应天城内的百姓纷纷走出家门,抬头仰望,脸上满是震撼与自豪。街头巷尾,百姓们议论纷纷:“没想到太子殿下日后竟能治理黄河,还能让船队远航到东非,真是了不起!”“是啊,有这样的太子殿下,我们大明定会越来越强盛!”“之前还担心太子殿下推行新政会劳民伤财,现在看来,太子殿下是为了大明的长远发展啊!”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也纷纷驻足观看天幕,脸上的表情各不相同。李善长、杨宪等文臣,看着天幕中朱棣治理黄河、加强对西藏管辖的举措,眼中满是赞赏;冯胜、丘福等武将,看着郑和船队远航东非的场景,心中满是自豪;而徐允恭、李景隆等国公世子,则对天幕中展现的永乐新政充满向往,纷纷表示要协助朱棣推行新政。
唯有少数官员,如蓝玉、常茂等人,看着天幕,脸色阴沉。蓝玉紧握双拳,心中满是不甘——这让他支持朱标重登储位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东宫庭院中,朱棣看着天幕,眼中满是坚定。天幕中展现的功绩,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对他的鞭策。他知道,想要成为像天幕中那样的君主,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克服眼前的困难,推进新政,巩固储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