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二月的应天,寒意尚未完全褪去,吴王府的书房内却弥漫着一股炽热的躁动。朱标身着青色常服,端坐于紫檀木书桌后,面前摊开的宣纸之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人名与官职——左春坊大学士、左庶子、左谕德、右中允、右赞善……每一个职位旁,都标注着对应的人选,皆是他当年担任太子时的东宫旧僚。
“殿下,左春坊的官员名单已核对完毕,皆是当年跟随您监国的老部下,其中左庶子李博、右谕德张彦,当年更是多次为您草拟奏疏,深得您的信任。”站在桌前的前东宫司直郎王敬,手持一份名册,躬身禀报,语气中带着几分激动,“主簿厅的主簿周霖,录事陈安,也都是忠心耿耿之人,愿意为殿下效力。”
朱标抬手拿起名册,指尖轻轻拂过那些熟悉的名字,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这些人,曾是他东宫班底的核心力量,当年他监国之时,正是靠着这些人处理朝政、草拟文书,支撑起东宫的运转。可自他被废为吴王,东宫六率遣散,这些人也被父皇调往地方任职,或闲置在家,如今能重新集结在他麾下,实属不易。
“好,”朱标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让他们尽快暗中联络,左春坊负责收集朝中动向,尤其是朱棣推行的新政进展;右春坊负责起草文书,联络江南文人家族;主簿厅则负责统筹调度,传递消息,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臣遵旨!”王敬躬身应道,又补充道,“殿下,常茂、常升二位将军已传来消息,他们已联络上淮西军中常遇春将军的十位旧部,其中五位是卫所指挥使,手握一地兵权,愿意在关键时刻支持殿下。”
朱标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常家兄弟果然可靠。告诉他们,暂时不要轻举妄动,只需暗中掌控兵力,等待时机。朱棣如今正忙着推行下西洋与南民北移的新政,我们只需在暗中掣肘,让他的新政难以推进,便可动摇他的储位根基。”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嘲讽:“朱棣的根本,不过是天幕上播出的那些日后功绩。可那些功绩,对百姓究竟有多少好处?下西洋耗费巨资,南民北移折腾百姓,可这些,影响朱家的皇位吗?父皇当年推行的制度,比永乐帝的新政更烂,可他还不是稳稳坐了三十几年皇帝?若不是父皇的国策留下的藩王隐患,允炆日后也不会败给朱棣,我更不会被废黜太子之位!”
王敬连忙附和:“殿下所言极是!朱棣不过是借着天幕的虚名,骗取陛下的信任罢了。只要我们能让他的新政失败,让父皇看到他的无能,殿下重登储位便指日可待。”
正说着,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吕氏端着一盘糕点走进来,脸上带着几分喜色:“殿下,江南的文人家族已有回信,苏州的沈家、松江的顾家、杭州的徐家,都愿意支持我们。他们说,朱棣的南民北移新政,损害了江南士族的利益,若是我们能阻止新政推行,他们愿意提供财力与人脉支持。”
朱标接过吕氏递来的糕点,放在桌上,眼中满是欣慰:“还是你有办法。江南那些文人世家是朝中文官集团的根基,他们支持我们,就意味着大半文官会站在我们这边。朱棣想靠新政拉拢民心,可民心哪有士族的支持重要?只要文臣士子不认可他,他的储位就永远不稳。”
吕氏坐在朱标身边,轻声道:“殿下,我们如今既有军中旧部支持,又有江南士族助力,是不是可以加快步伐,给朱棣制造一些麻烦?比如,在南民北移的途中,暗中煽动百姓不满,让新政无法顺利推进。”
朱标点了点头:“可以,但要做得隐蔽。让江南士族暗中派人混入移民队伍,散布谣言,说朱棣推行新政是为了搜刮民财,下西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百姓无知,极易被煽动,只要移民队伍出现混乱,朱棣就必须分心处理,下西洋的筹备也会受到影响。”
就在朱标与吕氏、王敬商议如何掣肘朱棣新政之时,吴王府的上空,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紧接着,一道金色的光幕缓缓展开,将整个应天城笼罩其中——天幕,再次出现了!
朱标猛地站起身,冲到窗前,抬头看向天幕,眼中满是惊恐与愤怒。对他而言,天幕就是生死大敌——天幕上播出的朱棣功绩越多,就越彰显他的无能,他重登储位的希望就越渺茫。
“怎么又出来了……”朱标咬牙切齿,拳头紧紧攥起,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朱棣,你到底凭什么!难道我朱标一辈子,就得被你踩在脚下吗?”
吕氏与王敬也走到窗前,看着天幕,脸色苍白。他们知道,天幕的再次出现,对他们而言,绝非好事。
与此同时,东宫之内,朱棣正坐在书房中,翻阅着各地上报的新政奏疏。南民北移已推进一个月,河南、山东等地已接收移民三万余人,可江南地区的移民阻力极大,不少士族暗中阻挠,导致移民进度缓慢;下西洋的筹备也遇到困难,大型海船的建造需要大量木材与工匠,工部虽已全力推进,却仍需时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