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的日头渐渐西斜,檐角的影子拉得老长,殿内的烛火已早早燃起,跳动的火光映着君臣们紧绷的脸。天幕上的画面还在继续,朱棣拿下宁城的场景刚落,新的战事便如惊雷般炸响,连殿外值守的侍卫都忍不住探头,想看清这场决定大明命运的厮杀。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指死死扣着扶手,指节泛白——他看着天幕上朱棣麾下日益壮大的兵力,心里的不安像潮水般蔓延;徐达、傅友德等武将则凑在沙盘旁,眼神紧紧盯着天幕,连呼吸都放轻了,生怕错过一个战术细节;朱标站在殿中,脸色惨白如纸,天幕上朱棣的每一次胜利,都像一把刀,扎在他的心上。
天幕白光骤亮,画面瞬间切到松亭关下。漫山遍野的大宁兵马正围着遵化攻城,城墙上的燕军虽顽强抵抗,却已显疲态。黑色字迹如战鼓般响起,带着“临阵倒戈”的戏剧性:
【朱棣拿下宁城后,并未停歇。他迅速清点兵力——大宁都司两万精兵、北平都司归附卫所兵马(遵化卫、蓟州卫等)三万余人,再加上原有四万燕军,麾下战兵已接近十五万。扣除固守北平的两三万兵力、留守大宁防线的两万兵马,可调动的机动兵力,已达八万之众。】
【此时的松亭关,仍是一片焦灼——刘真率领大宁卫精锐主力(一万余人),还有少部分西北军亲卫(两千人),正日夜攻打遵化。遵化守将苦苦支撑,多次派人求援,却因松亭关被刘真封锁,消息根本传不出去。】
【朱棣得知消息,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刘真这老东西,还在做着‘剿灭燕军’的美梦。张玉,你带五千大宁士兵的家眷,跟我去松亭关——咱们再演一次宋忠、俞填的故事。”】
【三日后,松亭关下。刘真正准备下令攻城,突然看到燕军阵中走出一队妇孺——正是大宁士兵的家眷。家眷们朝着城墙上的士兵大喊:“夫君!孩子想你了!燕王殿下善待我们,快降了吧!”“爹!娘还在宁城等你,别打了!”】
【城墙上的大宁士兵听到家人的声音,瞬间乱了阵脚。他们大多是大宁本地人,家眷都在宁城,之前听说宁城被燕军攻破,还以为家人遭遇不测,现在看到家人安然无恙,哪里还有心思打仗?有的士兵扔下武器,朝着燕军阵中跑去;有的士兵跪在城墙上,哭着喊着要回家。】
【刘真气得浑身发抖,拔出佩剑大喊:“谁敢投降,斩立决!”可他的话根本没人听——士兵们要么逃跑,要么倒戈,连他带来的西北军亲卫,也有不少人动摇。刘真知道大势已去,只能带着剩下的千余名亲卫,仓皇撤退。】
【可他没跑多远,夜幕中突然杀出一支兵马——正是松亭关守将陈亨!陈亨本就是朱棣的老部下,心向燕军,之前一直隐忍不发,此刻见刘真溃败,立刻率部突袭西北军营帐。】
【营帐内的西北军亲卫毫无防备,瞬间被冲散。刘真在亲卫的掩护下,拼死杀出一条血路,朝着辽东都司方向逃亡——他知道,只有投靠杨文,才有一线生机。】
【陈亨看着刘真逃走的方向,没有追赶——他知道,朱棣的首要目标是收编松亭关的大宁兵马,救援北平。陈亨迅速收拢松亭关的大宁兵马(约八千余人),与朱棣汇合。】
【朱棣看着整编后的兵马,下令:“放弃松亭关,全军火速入关,救援北平!”八万燕军骑兵,如潮水般朝着北平方向疾驰而去,马蹄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故技重施!故技重施他刘真看不出来吗?”蓝玉拍着大腿,差点跳起来,“宋忠、俞填的故事还没过去多久,刘真居然还敢犯同样的错!这老东西,真是蠢到家了!”
傅友德也笑着点头:“陈亨这步棋走得好!隐忍不发,等关键时刻突袭,既解决了刘真,又收编了松亭关的兵马,一举两得。”
徐达却皱着眉,指着沙盘上的北平:“现在不是高兴的时候。李景隆还在围攻北平,要是燕军救援不及时,北平还是会丢。而且李景隆手里还有三十万大军,就算老四手上有八万机动兵力,也未必能打赢。”
朱棣听到“三十万大军”,脸色又沉了下来。他看着天幕上燕军疾驰的画面,小声道:“快点,你可得快点,北平不能丢啊……”
徐妙云握住朱棣的手,小声安慰:“四哥,别担心。你肯定能及时赶到北平。高炽那孩子也在守城,还有顾成顾老将军在旁协助,你们父子俩,肯定能赢。”
天幕画面一转,从松亭关换到了北平城外。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正围着北平攻城,丽正门外的中央军已经攻到了城墙下,城墙上的燕军拼死抵抗,鲜血染红了城墙。黑色字迹带着紧张的节奏,继续讲述战事:
【李景隆在北平城外,正得意洋洋——他的大军已经攻到了丽正门,离破城只有一步之遥。可就在这时,斥候匆匆来报:“启禀大将军!松亭关失守,大宁都司归附燕王,燕王率领八万骑兵,正火速赶来救援北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