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日头爬到了中天,檐角的铜铃被风撞得轻响,奉天殿内的烧饼碎屑早已清扫干净,可君臣们的心却比之前更沉——天幕休息的一刻钟里,没人有心思进食,所有人都围着沙盘,反复推演朱棣北上大宁的路线,指尖划过代表山地的凸起,眉头拧成一团。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摩挲着龙椅扶手的雕纹,眼神里满是复杂——他既盼着朱棣能创造奇迹,又怕这奇迹背后,藏着自己无法掌控的力量。马皇后坐在侧位,手里端着茶杯,都要抬头看一眼天幕,生怕错过它亮起的瞬间。
“嗡——”
天幕突然炸开一团白光,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刺眼,像是把北平以北的山川地形,直接铺在了殿宇之上。一行行黑色字迹,从白光里渗出来,带着清晰的兵力部署:
【建文元年十月末,北平城外。朱棣率领四万燕军,踏上北上之路——这四万兵马,是他能压榨出的全部机动兵力,其中一万是蒙古归附骑兵,三万是燕军精锐步兵。队伍出发时,朱棣勒住马缰绳,回头望了一眼北平城墙,眼神里满是决绝:“等我回来。”】
【此时的北平周边,兵力分布已然清晰:】
【1. 辽东都司:杨文虽为辽东守将,骁勇善战,可辽东骑兵主力已被调往山东,交由平安统帅。留在辽东的,只剩一万余老弱残兵,既要守卫漫长的关外防线(从山海关到开原,绵延千里),又要对北平实施“牵制性攻势”——所谓牵制,不过是派少量兵马在山海关附近袭扰,连燕军的边哨都撼动不了。杨文站在辽东都司衙署里,看着舆图上的兵力标注,无奈地叹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骑兵,怎么牵制燕军?”】
【2. 大宁都司:与辽东不同,大宁都司的兵力堪称雄厚。作为大明北疆的重要卫所,大宁都司下辖营州左、右、中、前、后五卫,还有兴州、营州等卫所,共计两万精兵。这些兵马常年与蒙古人作战,经验丰富,装备精良,此时正由刘真率领,驻守松亭关及大宁周边,对遵化形成“强势压制”——刘真派一万兵马围困遵化,另外一万兵马驻守松亭关,摆出“严防死守”的架势,誓要挡住燕军北上之路。】
【更关键的是,所谓“朵颜三卫”,并非大宁都司的核心战力——早在洪武二十二年,朵颜三卫就因背叛大明,被蓝玉率军征讨,此后便沦为三流部落,屡次被明军边军击溃,根本无法与大宁都司的正规卫所相比。后世有史官误将“大宁三卫”(营州五卫等正规卫所)写成“朵颜三卫”,实属谬误,既未查阅《明太祖实录》,也忽略了洪武年间的北疆战事史实。】
“好一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冯胜第一个拍着大腿叫好,声音震得殿内梁柱嗡嗡响,“杨文那小子,就是太老实!手里没骑兵,还硬要搞什么牵制,简直是白费力气!”
徐达却皱着眉,手指在沙盘上的大宁位置点了点:“重点不在辽东,在大宁。两万精兵,还驻守松亭关这样的天险,朱棣想过去,难啊。”
傅友德也跟着点头:“松亭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刘真又是西北名将,擅长防守,殿下要是强攻,肯定会付出惨重代价。”
朱元璋听到天幕里“史官谬误”的内容,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猛地一拍御案,龙椅都跟着晃了晃,声音里满是怒火:“什么狗屁史官!咱还没死呢,就敢乱写史书?!朵颜三卫背叛大明,被蓝玉打得屁滚尿流,这是《明太祖实录》里明明白白写的!他敢把大宁三卫写成朵颜三卫,是眼瞎还是心瞎?!”
马皇后连忙上前,轻轻拍着他的后背,小声劝:“重八,别气坏了身子。不过是后世的糊涂史官,犯不着跟他置气。”
“置气?”朱元璋瞪着眼,手指着天幕,“这史书是能乱写的吗?咱大明的军功、咱北疆的战事,容得他这么篡改?别让咱知道这史官的祖宗是谁!咱要是知道了,定要把他剥皮萱草,诛杀九族!让他知道,乱写史书的下场!”
殿内的文臣武将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喘。李善长捋着胡子的手停在半空,眼神里满是忌惮——陛下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一言不合就提“剥皮萱草”,这暴君的名头,怕是要坐实了。刘伯温也悄悄收起羽扇,低下头,不敢与朱元璋对视。
武将们倒是没太在意——他们早就习惯了朱元璋的铁血,反而觉得“篡改史书”确实该罚。冯胜小声对徐达道:“老徐,陛下说得对。这史官要是敢乱写,将来后人怎么知道咱大明的真实战事?剥皮萱草都算轻的!”
徐达点了点头,却没说话。他的目光落在朱棣身上,眼神里满是复杂——他知道,天幕接下来要播的,才是关键。
朱元璋的怒火渐渐平息,可殿内的气氛却变得微妙起来。文臣们悄悄交换眼神,他们部分偏向太子朱标——朱标仁厚,要是他继位,文臣们的日子肯定会好过些;而一部分文臣和大部分武将则看向朱棣,眼神里满是期待——朱棣骁勇善战,身先士卒,还体恤下属,跟着他,不用担心像跟着陛下一样“卸磨杀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