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安置的余波未平,昭铁厂内部却已按《考工录》的精密齿轮,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炒钢法的炉火日夜不熄,产出的软钢性能日趋稳定,银灰色钢锭在库房中堆积如山,在从高窗透入的天光下闪烁着冷冽光泽,仿佛在无声呼唤着它们的使命。
这一日,林昭召集所有核心匠头,在扩建后的议事堂内,将一份精心绘制的复杂图样郑重摊开。图纸上描绘的不再是单一机械部件,而是一种结构奇特的长条金属构件——其上端宽阔,下端窄而带翼,截面呈规整的字形,旁边密密麻麻标注着精确尺寸与连接方式。
诸位,林昭声音平静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此物名为工字钢轨他环视面露惊奇的匠头们,它将是我们未来铺设,承载火轮车驰骋万里的筋骨!
匠头们立即围拢上来,目光紧锁那奇特结构。王铁臂摸着后脑勺问道:昭哥儿,这铁条模样古怪,打制极难。中间凹下如字,有何讲究?费料费工,莫非为了好看?
此非为美观,林昭指尖精准点在图样上,此结构暗合力学至理。上翼缘平阔承车轮重压;下翼缘展开稳固于枕木;中间腹板虽薄却强,如造船之,能以最省材料成就最大强度,承受千钧重压而不弯。此乃精密计算之最优形态。
李老蔫凑近细审每个细节,眉头紧锁:形状虽奇,道理似懂非懂。以我等手艺,打造一小段或可成型。然此物需长达数丈!如何保证通体平直,毫厘不差?钢铁冷却收缩,稍有内应力不均便会弯曲。若铺在路上稍有起伏,车辆岂不如醉汉行路,颠簸倾覆只在顷刻?此乃第一要紧事!
李叔所虑正是关键!此为我们面临的第一核心难关。林昭赞许点头,指向旁边准备好的传动机构草图,我意改造现有水力锻锤传动系统,制造专用轧钢机。以百年巨木为机架,内装经过特殊淬火、带精确字形凹槽的巨型轧辊。将烧至白热的钢坯通过轧辊反复碾压,最终成型。至于矫直,他又指另一处设计,需建超长水平校准平台,设可调支撑辊。轧出的热轨先初步冷却,再由经验工匠使用特制重锤,配合水准仪和拉线法,反复测量矫正,直至笔直如墨线,平顺如镜面!
宏伟蓝图提出,昭铁厂技术攻坚机器全力开动。改造建造轧钢机充满艰辛。那对带凹槽的巨型轧辊,铸造与精加工就是首道难关。最初浇铸不是有砂眼气泡就是冷却不均开裂。好不容易铸成毛坯,在其表面切削精确凹槽更是难上加难。凹槽深度、宽度、弧度稍有偏差,轧制时不是钢坯卡死导致传动机构过载呻吟,就是轧出的钢轨扭曲如麻花,或截面不对称完全不能用。
工匠们日夜守在轧机旁,根据林昭基于材料塑性变形理论进行的复杂计算(转化为工匠能理解的加热温度、轧辊转速与进给量关系),一次次调整轧辊间距、水轮转速与钢坯温度。失败是家常便饭,废品堆成小山,但无人抱怨放弃。那根理想中的笔直钢轨,如远方灯塔激励着每个人。
与此同时,林昭思考深入下一层面。他深知,即便钢轨本身平直坚固,若直接铺在地上,硬碰硬的冲击不仅让乘坐者颠簸不堪,长期也易损坏轨道基础和车辆。
需有缓冲减震之物,同时要将轨道牢牢固定,防止移位变形。他在技术讨论会上解释,随即拿出第二套关键设计:经过特殊防腐处理的木质枕木,及创新的铆接式轨底连接装置。
枕木首选本地槐木、榆木,木质坚韧不易劈裂。但需特殊处理以延长地下使用寿命。林昭详细说明,我意仿效海船龙骨防腐之法,建大型蒸煮油池,将成型枕木浸泡于沸腾桐油中,持续蒸煮七日,使其充分吸收桐油深入肌理。如此处理后枕木可有效抵御雨水、潮气与虫蚁蛀蚀,经久耐用。
至于轨与枕木连接,绝不可用普通铁钉,时日一久必然松动。林昭拿起一枚刚打制好的、头部呈半球形的特制铁钉,我们采用之法。此铆钉需烧至红热,迅速穿过钢轨底部预留椭圆孔洞,再在枕木另一侧用特制带凹坑铆钉模顶住,由大力工匠用重锤猛力砸击另一端,使其在高压下变形膨胀,牢牢扣死枕木。如此连接稳固程度远超任何钉合,足承受火轮车长期往复冲击震动。
孙石头领命督办优质木材采购、枕木加工及桐油蒸煮池建造。王铁臂带领得力铁匠批量打制特制铆钉和配套重型夹具、铆钉模。整个昭铁厂从矿山到高炉,从轧钢工坊到木工场地,如每一零件上紧发条的庞大机器,为梦想协同轰鸣,空气中弥漫桐油、钢铁与汗水混合的独特气味。
历经近半月反复试验调整,在一个夕阳将奎河水染成金红的傍晚,第一根完全符合设计标准的工字钢轨终于诞生。它静躺特制校准支架上,长约三丈,通体泛优质钢材特有的深沉均匀冷光,字形结构线条流畅精准,笔直身躯如出鞘利剑指向远方。匠人们闻讯纷纷放下活计围拢过来,如瞻仰神迹般看着这根凝聚全厂上下无数心血智慧的钢铁脊梁,眼中充满难言自豪、敬畏,还有一丝恍惚——这冰冷钢铁造物真能改变世界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在明朝修铁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