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做大到一定份上,容易得一种“大企业病”,叫“部门墙”。啥意思呢?就是各个部门各占一个山头,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内部流程走得倍儿熟,可一到要跟别的部门协作,那就跟要翻山越岭似的,手续繁杂,效率低下。严重的时候,甚至互相拆台,内耗得厉害。
咱们SUDU,发展到2016年底,隐隐约约也有了这点苗头。公司业务形成了两大块:一块是起家的老本行,电商网批,以云飞、波波为核心,稳扎稳打,是公司的“压舱石”;另一块是后来开拓的微商新军,以刘春宇、吴永浪为先锋,灵活机动,是公司的“增长极”。这两块业务,客户群不一样,玩法不一样,考核指标也不一样。时间一长,这“墙”就慢慢砌起来了。
最明显的,是开月度经营会的时候。网批团队汇报,张口闭口“毛利率”、“库存周转率”、“大客户续约率”,数据扎实,透着一股子“家有余粮,心里不慌”的沉稳。微商团队汇报,则满嘴“流量”、“转化率”、“裂变”、“GMV”,激情四射,带着一股“快打旋风”的冲劲。两边人马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表面上客客气气,但眼神一交汇,那味道不对:网批的觉得微商的咋咋呼呼,不踏实;微商的觉得网批的暮气沉沉,跟不上时代。
这种隔阂,体现在具体业务上,就更明显了。
比如设计部,林夕带着团队,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网批的主品牌SUDU上,设计风格偏稳重、实穿。对于微商那边的SUDUHOOD子品牌,虽然也支持,但潜意识里总觉得那是“小孩闹着玩的”,设计上给的是“边角料”精力,出的款有时跟不上微商渠道追求的“快时尚”和“强视觉”需求。刘春宇没少为这事私下跟我诉苦:“汪总,林夕姐那边的设计,好是好,但不够‘炸’,在朋友圈里刷不出来啊!”
再比如供应链,云飞掌舵,一切以“稳”字当头。生产计划排得满满当当,都是基于网批大订单的预测。微商那边经常突然来个“爆款”,要求紧急加单几百件,在云飞看来,这简直就是“瞎胡闹”,严重打乱生产节奏,成本也高。为这事,刘春宇和云飞没少在协调会上顶牛。
就连波波负责的线上代理体系,和微商的代理体系,也像两条平行线,老死不相往来。资源不共享,经验不交流,甚至还有点暗中较劲的意思。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哪儿行啊!这分明是左右手互搏,力气都耗在内部了!公司要发展,必须把这两股绳拧到一块儿,形成合力才行。不能再让它们各干各的了,得“修桥铺路”,把这堵“部门墙”给拆了!
我没急着开大会说教,那玩意没用。我琢磨着,得找个具体事儿,让两边的人先干到一起去,在干中磨合,在事上见真章。
机会很快就来了。年底规划明年春季新品,微商团队根据数据反馈,强烈要求上一批更具“国潮”元素、设计更夸张的卫衣和外套,认为这能引爆年轻市场。但网批团队基于传统客户分析,认为这类产品过于前卫,风险太大。
吵到我这,我没当裁判,而是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这样,春宇、林夕,你们俩牵头,成立个‘春季联名款’特别项目组。不从属于任何一方,独立运作。目标就一个:搞出一个既能体现SUDU主品牌调性,又能打动微商年轻人群的‘破圈’产品来!云飞、波波,你们供应链和渠道端全力配合。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但我要看到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我这招,叫“置之死地而后生”,把矛盾直接转化成合作任务。一开始,气氛那叫一个尴尬。林夕觉得春宇的数据分析“太虚”,春宇觉得林夕的设计理念“太老”。开会就跟吵架似的。
我不管,定期听汇报,只问进度,不干预细节。逼得没办法,林夕团队只好放下身段,认真去研究春宇提供的用户画像和热点数据;春宇团队也硬着头皮,去学习色彩、版型、面料这些设计基础知识。俩人甚至带着团队,一起跑到线下体验店,蹲点观察真实客户的穿搭和反馈。
吵了半个月,磨了半个月,奇迹发生了。双方终于找到了结合点:林夕从传统苏绣中汲取灵感,设计了一个既典雅又潮酷的“锦鲤”图案;春宇团队则建议用更鲜亮的色彩和Oversize版型来呈现,并策划了一个“新年跃龙门”的营销主题。供应链云飞这边,也提前介入,找到了能实现这种特殊刺绣工艺的优质厂家。
当样品出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眼前一亮!这衣服,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街头潮流感,恰到好处。项目组的隔阂,在共同的作品面前,瞬间冰释。林夕笑着说:“没想到,你们年轻人喜欢的数据里,还真藏着宝贝。”春宇也佩服道:“夕姐,还是您功力深,这图案一上,档次立马不一样了!”
“锦鲤”系列一经推出,果然大获成功!不仅在微商渠道成为爆款,连网批渠道很多老客户也纷纷下单,认为SUDU品牌“更年轻、更有趣了”。这次合作,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部门墙”上的第一道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服装品牌主理人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服装品牌主理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