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日子,小时候靠爹妈管,长大了就得靠自己琢磨。做生意也一样,公司小的时候,老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凭经验、凭感觉,好像也能管得八九不离十。可等公司人多了,摊子大了,业务复杂了,你再光靠一双眼睛、一个脑袋,就跟用肉眼瞄着打飞碟似的,十枪能有八枪打空,纯粹靠蒙。
咱们SUDU发展到2016年下半年,就深刻体会到了这种“管不过来”的苦恼。微商、电商、线下店,几条线并行,每天产生的数据,像钱塘江的潮水一样,哗哗地涌过来。订单数据、用户数据、库存数据、财务数据、营销活动数据…… 散落在各个系统、各个Excel表格里,看得人眼花缭乱。
各部门开会,经常出现一种“神仙打架”的场面:
刘春宇拿着运营报表,信誓旦旦:“汪总!根据数据反馈,这款荧光绿卫衣绝对是爆款潜质,得加大生产备货!”
没过两天,云飞皱着眉头找过来:“老汪,仓库里那批荧光绿卫衣动销有点慢啊,是不是春宇那边判断有误?再压下去要成库存了!”
林夕拿着设计稿,充满自信:“这款国风刺绣夹克,设计感多强!肯定受高端客户欢迎!”
结果市场反响平平,吴永浪的内容团队反馈:“粉丝评论说设计有点过于厚重,不太适合日常穿搭。”
南希月底对账,更是头疼:“这个月营销费用花超了,但拉新效果好像一般,钱花哪儿了?哪个渠道最有效?说不清道不明。”
大家都很努力,说的好像都有道理,但决策就像“盲人摸象”,各执一词。资源浪费了,机会错过了,团队之间还容易产生摩擦。我意识到,再这么“跟着感觉走”不行了。感觉会骗人,但数据不会。咱们得给公司装上一套“火眼金睛”,让管理从“艺术”变成“科学”。
这个想法,在一次颇为尴尬的“爆款预测失误”后,变得异常迫切。春宇团队根据几篇推文的高阅读量,力主大规模生产一款主打“未来感”的银色涂层卫衣。结果货铺下去,市场反应极其冷淡,退货率还奇高,最后积压了大几万的库存,只能含泪打折处理。复盘会上,春宇委屈,云飞抱怨,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压着火气,没批评任何人,而是问了一个问题:“咱们判断爆款的依据是什么?就是看哪篇文章阅读量高吗?阅读量高的人,就一定是想买的人吗?买的人,和最终满意的人,是一拨人吗?”
这一连串问题,把大家都问住了。
“不能再这么糊里糊涂地干了!”我下定决心,“咱们得学会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看清真相,用数据指路!”
说干就干。我让南希从预算里划出一笔专款,又让钟旭从技术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一个临时的“数据攻坚小组”。第一步,不是买多贵的软件,而是先把家里这些“数据孤岛”给打通了。让钟旭想办法,把微商后台、电商平台、线下POS机、甚至客服系统的数据,想办法对接起来,形成一个最基础的“数据池”。
这第一步,就费了牛劲。各个系统标准不一,数据格式乱七八糟,光是清洗、整理、对齐,就花了小一个月。过程中没少听抱怨:“汪总,这太麻烦了!有这功夫,都能多谈几个客户了!”
我顶住压力,态度强硬:“麻烦也得干!这是给公司修‘高速公路’!路修好了,以后车才能跑得快!现在怕麻烦,以后就得永远陷在泥坑里!”
基础数据池建好后,我们引入了一款相对易用的商业智能(BI)工具。我又拍板,招了一个有经验的数据分析师,叫赵博,专门负责从这一堆乱麻里,找出金线来。
赵博这人,有点书生气,但脑子极其清楚。他没急着出炫酷的报表,而是先蹲到各个业务部门去,跟刘春宇聊运营痛点,跟云飞聊库存焦虑,跟林夕聊设计困惑,跟吴永浪聊内容效果,跟周红梅聊客户服务。他得先明白,业务需要回答什么问题。
摸清楚需求后,赵博带着技术团队,开始搭建几个最关键的“数据驾驶舱”:
第一个,用户画像驾驶舱。这玩意儿一出来,可把大家给惊着了。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把咱们的客户,活生生地“画”了出来。数据显示,咱们SUDUHOOD的核心客户,根本不是我们原来想象中那种一味追求“酷炫拽”的愣头青,而是一群20-25岁、主要生活在二三线城市、注重个性但更追求“实穿性”和“性价比”的年轻人。他们喜欢有设计感的衣服,但讨厌过于夸张、穿不出去的款式。这下子,林夕的设计思路一下子清晰了!什么“未来感银色卫衣”,根本就不是这群人的菜!难怪滞销!
第二个,商品生命周期驾驶舱。这个更神了。它能实时监控每一款商品的“健康状况”:从上新期的点击率、加购率,到成长期的转化率、销量趋势,再到成熟期的复购率、动销速度,一直到衰退期的滞销风险预警。云飞可算找到宝了!他每天盯着这个看板,哪款货卖得好需要紧急补单,哪款货苗头不对需要及时促销清库存,一清二楚。再也不用等春宇“感觉要爆”或者仓库积压成山才后知后觉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服装品牌主理人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服装品牌主理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