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拉起来了,枪炮也擦亮了,连打仗的规矩都定下了,可我这心里头,还总觉得差点啥东西。就像一桌好菜,鸡鸭鱼肉都齐了,但总觉得缺一壶能暖身子、也能助兴的好酒。这“酒”是啥?我当时也琢磨不透。
那段时间,我让刘春宇盯着代理招募的事儿。反馈很快就来了,问题还挺典型。不少有兴趣加入的人,尤其是没啥经验的新手,问的问题都差不多:“汪总,刘总,我这朋友圈人不多,咋加好友啊?”“衣服挺好,可我怎么跟人介绍呢?光说好看也太单薄了。”“客户嫌贵怎么聊?收到货有问题我该咋处理?”
春宇处理这些事儿倒是耐心,但总这么一个个解答,效率太低,而且不成体系。我听着汇报,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哪是招代理啊,这简直像是在开扫盲班!大部分想干微商的人,热情是有的,但基本就是个“商业小白”,不懂产品,不懂营销,更不懂服务。指望着他们自己摸爬滚打,十个里头能成一个就不错了。
这不行。咱们这套“不压货”的模式,对代理的个人能力要求其实更高。因为他们不靠压货被绑住,要想让他们死心塌地跟着你干,就得让他们能实实在在赚到钱。怎么赚?光给好产品不够,还得教会他们怎么卖!
有天晚上,我泡了杯浓茶,在办公室里瞎转悠,看到书架上一本落灰的《营销管理》,突然就乐了。我想起以前在银行带新人的时候,也不是一上来就让他们去拉存款放贷款,得先培训,讲制度、讲案例、讲话术。对啊!微商代理,不就是咱的“新员工”吗?为啥不能搞个“岗前培训”?
这个想法让我兴奋起来。咱SUDU别的不敢说,在服装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从设计、选料、生产到网批营销,踩过的坑、积攒的经验,那可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这些东西,对小白来说,就是宝贝啊!
我立马把刘春宇和吴永浪叫过来。吴永浪这小子,肚子里有墨水,脑子活络,是块搞内容的好料。我跟他俩说:“咱们别光埋头拉车了,得抬头看路,还得给后面跟着的人指指路。我琢磨着,搞个群,不卖货,专讲课!就讲咱们最拿手的东西:怎么一眼看出衣服版型好坏?今年流行啥颜色和面料?朋友圈文案怎么写才不像广告像分享?客户砍价怎么应对?咱们定期在群里分享,就当是给代理们做培训了!”
刘春宇一听,拍手叫好:“这个主意妙!能帮代理提升能力,他们肯定愿意听!”吴永浪也眼睛放光:“汪总,这事我能干!我整理资料,做课件!”
说干就干。我们给这个群起了个名,叫“微学院·服装生意交流群”。这名儿起得挺唬人,其实就是个微信群。通过现有的代理和感兴趣的人,第一批拉进来将近两百号人。
第一堂课,是我亲自讲的。我没准备啥高大上的PPT,就用手机打了段长长的文字,主题就是“怎么跟客户聊衣服的‘价值’而不是‘价格’”。我拿咱们一款卫衣举例,从设计灵感讲到面料为啥选这种棉绒混纺(透气不起球),再到工艺上那个刺绣为啥成本高但效果值。讲完以后,群里安静了几秒钟,然后瞬间炸锅了!
“我的天!原来一件衣服有这么多门道!”
“汪总,这些细节我们以前根本不知道,就知道说好看!”
“这下跟客户有的聊了,不能光说便宜了!”
……
那种反响,比我预想的还要热烈。接下来,吴永浪上了几堂课,讲怎么用手机拍出好看的衣服照片,怎么写走心的朋友圈文案。刘春宇分享他怎么加好友、怎么建群维护。周红梅甚至讲了讲怎么处理客户投诉,把坏事变好事。
这个免费的“微学院”很快就火了。群里的气氛跟别的微商群完全不一样,没那么多炫富和打鸡血,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分享和答疑解惑。代理们像是找到了组织,不仅自己学,还主动拉身边做微商的朋友进来。一个群很快就满员了,我们又开了二群、三群……
我像个老农蹲在地头看庄稼一样,天天潜水看群里的讨论。看到代理们活学活用,业绩有了起色,那种成就感,比我自己做成一大单生意还爽!我意识到,这种知识赋能,比单纯给代理折扣、返点,粘性要强得多!你教会他赚钱的本事,他才会真正跟你一条心。
更重要的是,我看着这群嗷嗷待哺的“学生”,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像颗种子一样,在我心里发了芽。
有一天,我跟南希闲聊,说起这个“微学院”的火爆景象。南希一边翻着账本一边随口说:“汪总,咱们这‘微学院’现在完全是纯投入啊,讲师的时间、永浪做内容的精力,都是成本。要是能有点收入,哪怕覆盖点成本也好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南希这句话,像是一道闪电,把我心里那个模糊的想法给照亮了!
对啊!知识是有价的!咱们这些经验,这些干货,对于那些想在服装行业里赚钱的人来说,不就是最需要的东西吗?现在免费分享,是为了聚集人气,培养信任。但如果咱们把内容做得更系统、更深入,变成一套真正的课程,向所有想来学习的人收费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服装品牌主理人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服装品牌主理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