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穗号驶离冰极星轨道的第三十二个标准日,主控室的温度补偿系统自动上调至28℃。舷窗玻璃外,原本泛着冷光的宇宙尘埃,渐渐被一层淡金色的光晕笼罩——风沙星已从星图上的模糊光斑,膨胀成占据整片视野的赤黄色球体。其表面被无边无际的沙漠覆盖,沙丘在恒星辐射下蒸腾起扭曲的热浪,连星穗号外层的防辐射涂层,都传来细微的“滋滋”消融声。
“风沙星地表平均温度52℃,赤道正午可达78℃,昼夜温差超过40℃。”小汐将实时监测数据投射在主控室中央的全息屏上,红色的温度曲线如同陡峭的山峰,“整个星球98%的面积是流动性沙丘,平均沙层厚度1200米,地下500米处存在间歇性地下河,但河水含碱量高达8%,且伴有高浓度的硫化物。更危险的是‘沙暴龙卷’,直径可达3公里,中心风速每小时580公里,能将10吨重的金属残骸卷至1000米高空。”她指尖划过屏幕,调出星际联盟的档案,全息屏上弹出三条破碎的记录,“此前三支探测队尝试登陆,第一支被沙暴龙卷撕碎,第二支因设备陷入流沙失联,第三支虽在地表建立临时基地,却因地下河突然溃决,基地被流沙掩埋,仅传回‘沙下有异动’的模糊信号。”
林教授的目光落在全息屏上风沙星北半球那片标注“风蚀峡谷”的区域。那里是整片沙漠中唯一的岩石裸露带,长约80公里,宽5至8公里,峡谷两侧的岩壁被风沙雕琢成尖锐的棱柱状,如同赤黄色星球上一道裂开的伤疤。“风蚀峡谷底部的岩层缝隙中,存在稳定的地下水源,水温约22℃,含碱量降至3%,勉强能满足微生物存活。”她抬手转动全息模型,峡谷底部几条淡蓝色的线条缓缓亮起,“根据地震波探测,地下1200米处存在‘承压水层’,水层中检测到微量的蓝藻残留——这是我们改造风沙星生态的起点。但最大的难题是‘流沙暗流’,每11个标准日,风沙星会经历一次‘恒星引力波动’,届时地下河会剧烈改道,引发大规模流沙塌陷,整个风蚀峡谷可能在10分钟内被流沙完全覆盖。”
机械舱内,阎丘兄弟正围着升级后的“沙原开拓者”忙碌。北刍一戴着隔热手套,将一块泛着暗银色光泽的“碳化硅陶瓷板”焊接在设备底盘上,金属与陶瓷接触的瞬间,迸发出淡绿色的火花,在高温环境下迅速冷却。“冰极星用的低温材料在这里就是废铁,我们把外层换成了‘氧化锆增强陶瓷’,能承受85℃的高温,内层加了‘铝锂合金骨架’,减轻重量还能抗风沙撞击。”他一脚踩在“沙原开拓者”的履带板上,传来沉闷的金属声,“还把履带换成了‘菱形防滑齿’,齿尖裹了‘金刚石颗粒’,就算在流动性流沙里也能抓地。另外,我们加了‘沙粒过滤系统’,防止风沙堵塞设备的散热口——这里的细沙比冰极星的冰晶还锋利,能轻易磨穿普通金属。”
北刍二则蹲在“岩层探测器”旁,手中的螺丝刀正将一枚“耐高温传感器”拧进探测器的探头里。传感器表面的黑色涂层在灯光下泛着哑光,与探测器的银色外壳形成鲜明对比。“探测器的探头用了‘氮化硅陶瓷’,能穿透坚硬的岩层,还加了‘碱度检测模块’,一旦检测到水质含碱量超过5%,就会自动停止钻探,避免腐蚀设备内部零件。”他调出设备参数,屏幕上的温度耐受值稳定在90℃,“为了应对沙暴龙卷,我们还在探测器顶部装了‘气压预警雷达’,能提前20分钟捕捉风暴形成的低气压信号,让设备及时躲进岩壁凹陷处。”
阿木的培养舱内,屏幕上的“低温抗盐型共生体”在模拟的60℃环境中迅速脱水,体表的保护膜如同晒干的蝉翼般破裂,活性在10分钟内降至15%。他额头渗出细汗,将一支装有“沙漠蓝藻基因片段”的试管注入培养基,同时启动培养舱的“湿度补偿系统”,将环境湿度从30%提升至65%。当温度稳定在70℃时,共生体的体表渐渐分泌出一层透明的黏液,活性缓慢恢复到40%。“光有抗高温基因还不够,风沙星的地下河水含碱量太高,会破坏共生体的酶系统。”他快速滑动基因数据库的界面,将“耐碱芽孢杆菌的抗碱基因”与共生体的基因序列拼接,同时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温保护剂”,“更关键的是,风蚀峡谷的蓝藻数量极少,我们得让共生体在高温高碱环境下高效利用这些蓝藻,还得适应干旱——这里的空气湿度最低只有5%,普通生物的细胞会在1小时内脱水死亡。”
当星穗号抵达风沙星大气层边缘时,飞船突然剧烈颠簸,主控室的红色警报灯如同跳动的火焰般亮起。“遭遇‘热气流冲击’!温度骤升至68℃,正在侵蚀飞船左翼的防辐射涂层!”小汐的声音带着急促,她果断按下“紧急冷却系统”的启动按钮,屏幕上的温度曲线如同被掐断的藤蔓般回落,“热气流会携带大量细沙,一旦附着在飞船外壳上,会像砂纸一样磨穿涂层,暴露的金属会在高温下变形!我们必须从风蚀峡谷正上方的‘气流通道’切入,那里的热气流相对平缓,但窗口期只有15分钟!”阿凯紧握着操纵杆,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调整航向,30度倾角切入大气层,登陆舱准备投放,目标风蚀峡谷底部的岩层缝隙区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刍氏自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刍氏自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