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穗号驶离熔浆星的第十四个标准日,主控室的温度已自动下调至18℃,舷窗上凝结的薄霜随着飞船的轻微震动簌簌滑落。小汐调出星图时,指尖在光屏上顿了顿——那颗标注“冰极星”的蓝色星球,已从星图边缘的微弱光点,膨胀成占据三分之二屏幕的冰蓝色球体,其表面覆盖的冰层在恒星光芒下折射出冷冽的光芒,连星穗号外层的温度感应仪都显示,飞船周围的宇宙辐射温度已降至-190℃。
“冰极星赤道区域地表温度-230℃,两极更是低至-278℃,接近绝对零度。”小汐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她将实时监测数据放大,光屏上瞬间弹出密密麻麻的红色警告标识,“整个星球被厚度平均8000米的冰层覆盖,冰层下是液态海洋,但海水含盐量高达35%,且含有大量甲烷结晶——稍有震动就可能引发爆炸。更危险的是‘极寒风暴’,风速可达每小时800公里,能轻易撕裂普通合金材质的探测设备。”她顿了顿,调出星际联盟的档案,屏幕上弹出仅有的两条记录,“此前两支探测小队尝试登陆,一支在遭遇极寒风暴后失联,另一支虽成功投放探测器,却因冰层下的甲烷爆炸,仅传回3分钟的冰层数据就彻底失联。”
林教授站在光屏前,目光紧盯着冰极星南半球那片标注“冰裂谷”的区域——那里是冰层表面唯一的断裂带,深约500米,宽20至30公里,由星球内部的地热活动与外部的恒星引力共同作用形成,如同冰蓝色星球上一道深邃的伤疤。“冰裂谷底部的地热泉口,是整个星球唯一有稳定热量的区域,温度约5℃,能维持液态水存在。”她抬手滑动光屏,冰裂谷的三维模型缓缓旋转,模型中几条淡红色的线条沿着裂谷延伸,“根据地震波探测,地热泉口下方1200米处,存在‘深海热液区’,那里不仅有化能合成细菌,还有可能存在原始的海洋生物——这是我们改造冰极星生态的基础。但最大的难题是‘冰层异动’,每7个标准日,冰极星会经历一次‘恒星潮汐’,届时冰层会剧烈挤压、断裂,冰裂谷的宽度可能缩小至不足5公里,甚至完全闭合。”
机械舱内,阎丘兄弟正围着新改造的“冰原开拓者”忙碌,北刍一手中的焊枪喷出淡蓝色的火焰,将“钛合金增强层”焊接在设备外壳上,金属冷却时发出“滋滋”的声响,在低温环境下凝结出一层白霜。“熔浆星用的耐高温材料在这里完全没用,我们换成了‘镍钛合金’做内层,外层加了‘聚酰亚胺隔热膜’,能在-260℃的环境下保持结构稳定。”他敲了敲“冰原开拓者”的钻探臂,传来清脆的金属声,“还在底部装了‘低温防滑履带’,履带表面覆盖‘碳化硅涂层’,就算在冰层上也不会打滑。另外,我们还加了‘地热加热系统’,一旦设备温度低于-240℃,就会自动启动,防止内部零件冻裂。”
北刍二则蹲在“冰层探测器”旁,手中的工具正将“超导传感器”安装到位,传感器表面泛着银灰色的光泽,在灯光下格外醒目。“探测器的探头用了‘金刚石涂层’,能穿透坚硬的冰层,还加了‘甲烷检测模块’,一旦检测到甲烷浓度超过10%,就会自动停止钻探,避免引发爆炸。”他调出设备参数,屏幕上显示着一串数据,“为了应对极寒风暴,我们还在探测器顶部装了‘风暴预警天线’,能提前15分钟捕捉风暴信号,让设备及时撤回安全区域。”
阿木的培养舱内,屏幕上的“高温耐酸型共生体”在模拟的-180℃环境中瞬间冻结,活性直降至0%,屏幕边缘的警告灯疯狂闪烁。他皱着眉,将一支装有“极地冰藻基因片段”的试管注入培养基,同时调整培养舱的温度,从-50℃逐步降至-200℃。当温度稳定在-220℃时,共生体的体表渐渐形成一层透明的保护膜,活性缓慢恢复到10%。“光有抗冻基因还不够,冰极星的海水中含有大量甲烷结晶,会破坏共生体的细胞膜。”他快速调出基因数据库,将“深海甲烷氧化菌的抗甲烷基因”与共生体的基因序列融合,同时在培养基中加入“低温保护剂”,“更关键的是,地热泉口的化能合成细菌数量极少,我们得让共生体在低温下高效利用这些细菌,还得适应高盐环境——海水的盐度是地球海洋的10倍,普通生物根本无法存活。”
当星穗号抵达冰极星大气层边缘时,飞船突然剧烈震动,主控室的温度警报灯瞬间亮起。“遭遇‘极寒气流’!温度低至-250℃,正在冲击飞船右翼!”小汐的声音带着紧张,她果断启动“紧急加热系统”,屏幕上的温度曲线终于趋于平稳,“极寒气流会携带冰晶碎屑,一旦击中飞船,会在表面冻结,增加飞船重量,影响航行安全!我们必须从冰裂谷正上方的‘气流通道’切入,那里的气流相对稳定,但窗口期只有12分钟!”阿凯盯着星图上不断缩小的绿色窗口,握紧了操纵杆:“调整航向,25度倾角切入大气层,登陆舱准备投放,目标冰裂谷的地热泉口区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刍氏自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刍氏自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