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穗号”的实验室里,淡蓝色的全息灯光映着小汐专注的侧脸。她指尖捏着装有海苔藻样本的石英瓶,瓶内翠绿的藻体随着飞船的轻微颠簸缓缓流动,像被囚禁的翡翠溪流。目光扫过培养架时,她的视线在一支标注“极寒-7星”的试管上停住——试管壁上凝结着细小的冰晶,三年前在那颗冰封星球采集样本的记忆突然清晰:当时探测器的机械臂在-52℃的低温下几乎冻僵,最终只获取了0.5毫升的微生物原液,而这些微生物体内的抗冻蛋白,至今仍是联盟数据库里最优质的“低温防护剂”。
“将海苔藻的耐高盐基因与它的抗冻蛋白基因结合,或许能创造出适配冰原星的‘冰藻’。”小汐轻声自语,指尖在全息屏幕上滑动,调出两种生物的基因图谱。海苔藻的基因链呈鲜嫩的草绿色,像春天刚抽芽的藤蔓;耐寒微生物的基因链则泛着冰晶般的淡蓝色,每一段碱基对都裹着一层虚拟的“防冻层”。当她尝试用算法将两条链拼接时,屏幕上突然弹出红色警告——抗冻蛋白基因片段与海苔藻的细胞壁基因产生了排斥反应。
“基因适配性是关键难题。”林教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捏着老花镜,镜片上还沾着实验台的荧光剂。凑到屏幕前仔细观察片刻后,他用指尖点了点图谱中重叠失败的区域:“海苔藻的细胞壁是果胶-纤维素结构,就像一层细密的纱网,抗冻蛋白基因的分子体积太大,强行嵌入会把‘纱网’撑破,导致光合作用的关键酶流失。我们需要一个能‘搭桥’的中间载体,既能容纳抗冻蛋白基因,又能和海苔藻的细胞壁兼容。”
两人对着屏幕陷入沉默,实验室里只有基因测序仪发出的轻微“滴滴”声。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朵朵抱着一本比她半个身子还高的《星际生物图鉴》跑进来,深蓝色的颜料在她的脸颊上蹭出一道弧线,像沾了星尘的痕迹。“小汐姐姐!林爷爷!你们快看这个!”她踮起脚尖,把图鉴摊开在实验台上,泛黄的书页上印着一张老照片:一颗被纯白冰层包裹的星球,冰层缝隙中透出淡紫色的微光,像星星落在了冰缝里。
“这是妈妈带我去联盟博物馆时看到的‘荧光冰藻’,”朵朵的手指在照片上轻轻滑动,眼里闪着光,“讲解员阿姨说,它能在-40℃的冰里发光,还能自己溶解周围的冰获取水分呢!”小汐和林教授同时俯身,目光落在照片下方的注释上——“荧光冰藻,源自冰魄星,体内含独特冰融酶,可作为跨物种基因载体”。
“冰融酶!”林教授突然激动地握住老花镜,“冰融酶的分子结构能与海苔藻的细胞壁完美契合,还能包裹抗冻蛋白基因,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基因桥梁’!”小汐立刻转身,手指在星际通讯仪上快速敲击,向联盟总部申请调取荧光冰藻的基因序列。不到半小时,一串淡紫色的基因链便出现在全息屏幕上,与海苔藻的绿色基因链、耐寒微生物的蓝色基因链形成了奇妙的三色呼应。
接下来的三天,实验室的灯光成了“星穗号”上最亮的星。小汐穿着白色实验服,坐在基因编辑仪前,用微操作针小心翼翼地提取荧光冰藻的冰融酶基因——每一次提取都要精准控制在0.1微克,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基因片段失活。林教授则守在另一台仪器旁,分离抗冻蛋白基因,他的手指因长时间握笔记录而微微泛白,却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操作节奏。
第三天凌晨,当第一缕星光透过舷窗照进实验室时,三条基因链终于在编辑仪中完成了融合。淡绿、淡蓝、淡紫三色基因链缠绕在一起,渐渐凝结成一条全新的淡青色基因链。小汐屏住呼吸,将这条基因链注入空白藻种培养皿中。几秒钟后,培养皿里的藻液突然泛起微弱的荧光,淡青色的光芒在黑暗中缓缓扩散,像有人在水里撒了一把发光的碎钻——耐寒版“冰藻”,成功诞生了。
为了验证冰藻的生存能力,他们在实验室搭建了模拟冰原星环境的密闭舱。舱门关闭的瞬间,内部温度以每秒2℃的速度骤降,很快就达到了-40℃,细小的冰晶在舱内空气中漂浮,像一场微型的冰雾。小汐将装有冰藻的试管缓缓放入舱内,监测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冰藻的细胞活性值——起初,数值从100%缓慢下降到60%,藻体颜色也从淡青色渐渐变浅,像快要熄灭的烛火。
朵朵趴在观察窗前,小手紧紧攥着实验台的边缘,指节都泛了白:“小汐姐姐,冰藻会不会死掉呀?”小汐蹲下身,轻轻摸了摸她的头,目光却始终锁定在监测屏幕上:“不会的,你看,它还在坚持呢。”就在活性值快要跌破临界线的瞬间,舱内的冰藻突然迸发出更强的荧光,淡青色的光芒穿透了漂浮的冰晶,监测屏幕上的数值开始快速回升——80%、90%、95%!
“冰融酶开始工作了!”林教授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他调整着监测参数,“它在溶解周围的冰晶获取水分,抗冻蛋白也在保护细胞不被冻伤,而且光合作用效率还保持了海苔藻的80%!”这个结果远超预期,意味着冰藻不仅能在冰原星存活,还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后续的生态改造打下基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刍氏自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刍氏自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