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接过信件,逐字逐句地查看起来,越看脸上的神情越发欣喜。此前,他一直忧心那个反贼会与建奴联合起来攻打大明,所以才急切地想要迁都。然而,万万没想到,那些反贼实力竟然如此强悍,竟直接将建奴八旗中的镶蓝旗团灭,就连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都被杀了。
崇祯对建奴可谓是恨之入骨,只要建奴遭受损失,他心里就畅快。如今建奴这次损失如此惨重,他更是欣喜若狂。只是可惜,这场漂亮的歼灭战并非明朝将领所为。
崇祯脸上的欣喜之情,犹如春日里绽放的花朵一般,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一直留意着他的孙承宗,轻而易举地就捕捉到了这一细微的变化。孙承宗见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他赶忙上前一步,弓着身子,满脸恭敬地问道:“陛下,微臣见陛下面露喜色,想必是有什么大喜事降临,不知是何事让陛下如此开心呢?”
孙承宗的声音在朝堂上不高不低地响起,仿佛平静湖面上投入的一颗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原本嘈杂的朝堂,在这一刻突然变得鸦雀无声,大臣们的讨论声像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给掐断了一般,戛然而止。众人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齐刷刷地投向崇祯,自然也都看到了他脸上那难以掩饰的欣喜之色。
崇祯见诸位大臣都将目光投向自己,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但他并未多做解释,而是直接抬手示意身旁的太监将信件传递下去,让大臣们传阅。
随着信件在大臣们手中传递,原本安静的朝堂再次喧闹起来,不过这次的喧闹并非是讨论声,而是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和难以置信的低语声。大臣们的脸上无一不是写满了震惊,仿佛看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般。
待大臣们都看完信件后,崇祯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停留在孙承宗身上,他面带微笑,轻声问道:“帝师,你对此事有何看法?我们之前的迁都计划是否需要改动呢?”
孙承宗思索片刻后,神情严肃地说道:“陛下,老臣认为,我们更应该尽快迁都。原因有二。其一,从情报来看,秦与建奴的这一战,彰显出秦的实力极为强大。如今秦又抢走了建奴的全部战利品,建奴的奴酋必定会疯狂报复秦。现在说不定建奴已经前去追赶了,当下这段时间,便是我们迁都的最佳时机。等他们决出胜负,我们可能就再难有如此合适的机会了。”
崇祯听后,觉得孙承宗所言有理,但心中仍有些不甘,追问道:“那其二呢?”
孙承宗一脸凝重地看着崇祯皇帝,语气坚定地说道:“陛下,此次建奴和反贼秦之间的这场战争,无论最终谁胜谁负,他们之间的矛盾都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反贼秦不仅灭掉了镶蓝旗,还抢走了全部的战利品,这无疑是对建奴的一种挑衅和羞辱。可以说,双方现在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
说完,孙承宗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向崇祯皇帝躬身行了一个大礼,接着说道:“陛下,老臣之前就曾向陛下进言,如果陛下选择留在京师,那么此地必定会吸引大量的士兵聚集。这样一来,反贼秦就会被我们牢牢地牵制住,无法抽出精力去对付建奴。只要反贼秦还占据着山海关这一战略要地,建奴就绝对不敢轻易地借道入侵我大明。因为他们若是派遣的兵力过少,根本无法攻破其他边防重镇;而若是派遣的兵力过多,又会担心反贼秦会趁机攻打他们的大本营,如此一来,他们的地盘就会完全暴露在反贼秦的威胁之下。”
崇祯沉默了一会儿,心中权衡利弊。最终,他缓缓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迁都的提议。他深知,此时的局势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迁都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于是,他转头看向礼部官员,郑重地吩咐道:“礼部,你们立刻着手准备迁都事宜。十天后,我们就启程前往新都。”
然而,崇祯并没有忘记,即使迁都,原京城的防御也不能松懈。他环视四周,目光落在众大臣身上,接着问道:“不过,我们迁都之后,这里也必须留下足够的人手进行防守。那么,你们认为谁来负责防守比较合适呢?既要能让反贼秦有所顾虑,又不能对他造成致命威胁。”
孙承宗略微思考了一下,然后站出来说道:“陛下,依老臣之见,还是由老臣来留守吧。毕竟,老臣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能够更好地统筹各方防守力量。”
崇祯听了孙承宗的话,心中稍感宽慰。他知道孙承宗是一位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大臣,有他留守京城,确实可以让人放心不少。
于是,崇祯毫不犹豫地大手一挥,果断地宣布道:“好,朕任命帝师为督师,镇守北平。”
由于要迁都,这里自然不能再被称为京师,于是崇祯又将其改回了以前的名字——北平。
随着朝会结束,迁都的消息在京城迅速传开,与此同时,山海关被反贼秦占领的事情也一并传了出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