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将至,最要紧的是什么?”
张远站在空荡荡的粮仓里,指尖叩着斑驳的木架。
囤里的粮食只够支撑月余,缝隙里漏下的几粒黍米,在地上滚了半圈,停在积灰的角落。
“是人?是刀枪?”
他摇头,声音比仓里的阴影还沉,“都不是。
是粮食。
有了粮食,才有人肯跟着你扛枪;有了人,才能守住山头,打出地盘。
说到底,活下来的根本,只能是粮食。”
可粮食从哪来?
封龙山拼尽全力耕种,填个半饱都不够,想攒下过冬的余粮,难如登天。
去“吃大户”?
周遭的乡绅豪强虽多,却像一群互相提防的狼,此刻动了他们,反倒会让这些人暂时联手扑过来,得不偿失。
思来想去,只剩一条路:买。
可去哪里买?谁能去买?
真定县是不能再去了。
夏侯兰那一出,怕是早已惊动了县尉府,再去便是自投罗网。
目光得往南放——并州苦寒,地里长不出多少粮;冀州去年遭了涝灾,官府粮仓都空了大半;唯有兖州,自古便是膏腴之地,或许能寻到门路。
打定主意,张远翻来覆去琢磨人选。
苏义勇猛有余,却不善和商人周旋;刘兰心细,有随机应变的活络,但又太小……
其他弟兄,多是能挥锄头、能舞长矛的好手,真要让他们换上绸缎长衫,去跟那些精于算计的粮商打交道,还是差了点火候。
他又想起“招商引资”的法子。
近来特意下了令,让弟兄们在山口设了茶水棚,过往客商无论大小,都给足方便,不许刁难。
可这是慢功夫,远水解不了近渴,等商队踏破门槛,封龙山的人怕是早饿瘪了肚子。
犹豫再三,张远攥紧了拳头:“还是我亲自跑一趟。”
他点了刘兰和王红随行。
刘兰心思细,扮作贴身丫鬟最像;王红机灵,装个书童能应付场面。
又挑了百余精干弟兄,赶着七辆马车,车上装着着封龙山积累到现在黄铜锭和金银财宝。
恰巧赵霜来找刘兰,听闻要南下贩货,眼睛亮得像山涧的星子:“我也去!我给我哥留封信便是。”
她自小总被赵云护在身后,这般扮作行商走江湖,还是头一遭,指尖绞着衣角,藏不住的兴奋。
张远看着她腰间那柄软鞭,心里一盘算,多份好手护着总是稳妥,便应了:“路上可得听令,不许胡闹。”
“放心!”赵霜拍着胸脯,转身就去写了信,让人送去给赵云。
车队刚出封龙山地界,赵霜就掀着车帘不肯放下,指尖点着窗外的景致:“你看那道山梁,像不像我哥那杆长枪的枪尖?”
“这河水真宽,比山里的溪涧壮多了!”
刘兰在一旁温声应和,张远靠在车壁上,偶尔插句嘴,车厢里的轻快气,像刚出炉的黍米糕,带着点暖烘烘的甜。
行至一处岔路口,迎面走来个独行客。
青布长衫洗得发灰,下摆沾着泥点,须发有些蓬乱,却难掩一身挺拔的风骨。
尤其那双丹凤眼,眼角微微上挑,虽蒙着层倦色,目光扫过来时,却像藏着把未出鞘的剑,带着股说不出的锐气。
擦肩而过的瞬间,赵霜忽然压低声音:“这人步伐沉得很,脚下有根,定是练家子。”
刘兰也点头:“落魄成这样,脊梁骨还挺得笔直,不是寻常人。”
张远脚步猛地顿住,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背影,心头莫名一跳——这形容,这气度,像极了那个人。
可哪有这么巧的事?
随便走在路上都能撞见?
他自嘲地笑了笑,世上相似的人多了去了,哪能个个都是传说里的神将。
没再多想,一行人继续赶路。
日头偏西时,在一片林子边歇脚。
赵霜提着裙摆钻进林子里,没一会儿就捧着一大捧蘑菇跑出来,灰顶白杆,看着鲜嫩:“今晚炖肉汤!我在家常采这种,没毒!”
张远朝刘兰递了个眼色,刘兰立刻上前:“姑娘,这些不能吃。”
“怎么不能?”
赵霜把蘑菇往石桌上一放,不服气地挑眉,“我认得,这叫‘灰顶伞’,清炖最鲜了。”
一个跟着的弟兄嘴快,指着蘑菇根部:“姑娘瞧瞧这根上沾的土……
说句不怕吓着你的,饥荒年月,别说这带土的蘑菇,就是观音土、树皮草根,哪样没填过肚子?
我还见过人……吃人呢。”
赵霜脸上的笑僵住了。
她是个认死理的性子,非要看个究竟,挣开刘兰的手就往林子里跑,去看那蘑菇长在什么地方。
没一会儿,她脸色惨白地走出来,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一个字。
方才弟兄没说完的话,她在林子里看见了——枯枝败叶底下,几截枯骨半露着,白森森的,正是那片蘑菇生长的地方。
“饿殍遍野。”张远的声音有些哑,“这世道,这样的事,太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