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省委大院,比往常更加安静,但这种安静之下却涌动着难以言表的紧张氛围。人人都知道,决定全省政治格局的最终时刻即将到来。
正月初八,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突然抵达省城。没有预兆,没有通知,只有两辆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驶入省委大院。
当天下午三点,紧急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会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那个重要的宣布。
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宣读了中央决定:周明远同志不再担任省委书记,另有任用;刘建国同志任省委书记;赵永春同志调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鸣风同志任省委副书记。
这个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刘建国接任书记在预料之中,但赵永春明升暗降,而李鸣风越过其他资历更老的常委直接出任副书记,无疑是最大黑马。
宣读完毕,会场响起礼节性掌声,但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闪烁着不同的光芒。刘建国面带微笑,但笑容中带着一丝勉强;赵永春面无表情,但紧握的拳头暴露了他内心的波动;李鸣风则神色平静,仿佛这个结果与他无关。
周明远发表了简短离任讲话,语气中透着释然和解脱。刘建国的就职讲话充满激情,但细心的人发现,他对李鸣风的任命只字未提。
散会后,人群迅速散去,但各种目光却聚焦在新任副书记李鸣风身上。有羡慕,有嫉妒,有不解,也有期待。
当晚,李鸣风接到第一个祝贺电话,是董国云打来的。
“鸣风,这个结果很有意思。”董国云意味深长地说,“上面这个安排,既给了刘建国面子,也给了你实权。好好把握。”
李鸣风明白董国云的意思。副书记在党内排名第三,但实际权力可大可小,关键看如何运作。
第二天上班,李鸣风就感受到了微妙的变化。办公室从省政府大楼搬到了省委大楼,面积更大,位置更好。工作人员态度更加恭敬,请示汇报的干部明显增多。
但真正的考验来自第一次书记办公会。新任省委书记刘建国主持会议,研究班子成员分工。
“建国书记主持省委全面工作,我建议永春同志分管人大工作,鸣风同志协助我处理日常党务工作。”刘建国语气平和,但分工方案却暗藏玄机:李鸣风这个副书记,实际上被限定在党务领域。
李鸣风不动声色:“我服从组织安排。不过考虑到政府工作的连续性,我建议仍然联系部分经济工作。”
刘建国沉吟片刻:“有道理。那你就继续联系发改、财政等工作吧。”
第一回合,李鸣风守住了基本盘。
但更大的挑战来自人事安排。刘建国提出要调整部分地市和省直部门一把手,名单上多是他的亲信。
李鸣风审慎发言:“干部调整是必要的,但我建议分批进行,先动急需调整的岗位,保持大局稳定。”
赵永春虽然即将离任,但也表态支持李鸣风:“鸣风同志说得对,干部调整不宜过大过急。”
刘建国见状,只好妥协:“那就先调整三个岗位,其他的后续再研究。”
第二次较量,李鸣风成功遏制了刘建国的人事布局。
然而,李鸣风明白,真正的难题是如何处理与刘建国的关系。过于顺从会被架空,过于强硬则会引发正面冲突。
转机出现在一次中央会议上。中央领导在讲话中特别强调班子团结,还特意提到:“有的地方主要领导干部调整后,新班子磨合不够,影响了工作。”
会后,刘建国态度明显转变,主动找李鸣风谈心:“鸣风啊,我们搭班子,要团结协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提。”
李鸣风顺势提出:“书记,我建议建立书记办公会定期沟通机制,重大事项集体研究。”
刘建国爽快答应:“好!每周一上午开书记办公会,重大问题都在会上研究。”
与此同时,李鸣风也在悄悄布局。他推荐了几位作风正派、能力突出的干部到关键岗位,这些人既不属刘建国派系,也不属赵永春派系,而是实干型干部。
更巧妙的是,他加强与省人大常委会的联系,尊重赵永春的地位,使赵永春在关键问题上往往支持他而非刘建国。
一个月后,省里的权力格局基本稳定下来:刘建国作为书记掌控大局,但需要尊重李鸣风的意见;李鸣风实际负责日常工作和经济领域,权力远超一般副书记;赵永春虽退居二线,但仍通过人大保持一定影响力。
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中央希望看到的局面。
四月初,李鸣风第一次以省委副书记身份赴北京参加全国党建工作会议。会上,他作了题为《新时期领导班子建设的特点与规律》的发言,引起良好反响。
会议期间,中央一位领导特意找他谈话:“鸣风同志,中央对你寄予厚望。在副书记岗位上要把握好度,既要维护书记权威,也要大胆开展工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之问道官途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