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星老家的清晨,雾霭还没散尽,院外的麦秸秆上沾着细碎的露珠,像撒了层碎钻。她蹲在行李箱旁,把陆知衍带来的 “清河镇调研照片” 一张张放进防水文件夹 —— 照片里有绿油油的麦田、老磨坊的石碾子,还有两人重逢时在田埂上的合照,背面都有陆知衍手写的标注:“3 月 28 日,与晚星共见刘大叔,他说模型帮着省了三分之一的水”“3 月 29 日,老磨坊拍的石磨纹路,适合小说细节描写”。
“这些照片你收好了,” 陆知衍从身后递来一杯热豆浆,杯壁还印着上次李婶拓的麦田图案,“清河镇的土壤数据我整理成表格了,存在你电脑桌面的‘调研素材’文件夹里,你写小说里‘模型适配沙质土壤’的情节时,能用上。”
苏晚星接过豆浆,指尖碰到他微凉的手,心里像被轻轻揪了一下。重逢的三天太短,刚熟悉他身上的薄荷味,又要面对离别。她抬头看向陆知衍,他穿着她织的灰色围巾,领口别着那枚 “平安” 麦秆挂饰,是离别前她特意帮他重新系好的:“你回北京后,记得按时吃早餐,别总靠咖啡扛着,我会每天给你发‘早餐提醒’。”
“好,” 陆知衍弯腰帮她扣好行李箱的锁扣,指尖划过箱子上的贴纸 —— 是两人在 B 大樱花大道拍的迷你合照,“我把项目阶段总结报告存在 U 盘里了,里面有不同地块的模型应用案例,你要是想加‘科技助农不同场景’的情节,随时翻来看。” 他顿了顿,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她爱吃的北京茯苓饼,还有一本新的速写本,“这个速写本给你,上次你说之前的快用完了,我特意选了带麦田纹路的封面。”
离别的车站比想象中热闹,清晨的客运班车刚到站,挤满了背着行囊的村民。陆知衍帮苏晚星拎着行李箱,脚步放得很慢,像想把这段路拉得再长些。走到候车厅门口,苏晚星突然停下,从口袋里掏出一枚新编的麦秆书签 —— 是昨晚熬夜编的,上面绣着 “星衍” 的缩写,穗子上还沾着淡淡的麦香:“这个你带着,就像我在身边陪你处理项目收尾。”
陆知衍接过书签,小心地夹进项目总结报告的扉页,指尖拂过细腻的麦秆纹路:“等我北京的项目结束,就立刻来找你,我们一起去绿源农场,把你写的小说章节读给李婶他们听。” 他伸手帮她理了理额前的碎发,声音比平时低了些,“要是出版社那边有需要我配合的,比如小说里的科技细节解释,随时给我打电话,再忙我也会接。”
班车的鸣笛声响起,苏晚星攥着陆知衍的手紧了紧,却还是笑着点头:“你放心,我会好好对接出版社,也会帮你盯着绿源农场的模型使用情况,李婶昨天还说,想让我教她用手机拍模型数据的照片,说‘等你回来给你看’。”
陆知衍看着她上车,直到班车的影子消失在路的尽头,才转身往高铁站走。背包里的帆布包沉甸甸的,装着苏晚星给的 “乡村素材笔记”—— 里面记着老磨坊主说的 “磨面时石磨转三十圈最细”,还有刘大叔分享的 “沙质土壤浇水要‘少量多次’”,每一页都有她娟秀的字迹,偶尔还画着小小的传感器简笔画。
高铁上,陆知衍翻开项目总结报告,扉页的麦秆书签轻轻晃动。他把苏晚星整理的乡村素材一条一条对应到数据里:清河镇刘大叔的麦田,模型调整后亩产提升 12%,对应 “沙质土壤浇水频率优化”;邻村王婶的果园,传感器预警霜冻及时,避免了 30% 的损失,对应 “果树生长模式适配”。这些带着温度的案例,让冰冷的数据多了几分乡村的烟火气,他忍不住拿出手机,给苏晚星发了条消息:“你的素材帮我完善了报告细节,等评审时,我要告诉专家‘这些数据背后,都是真实的农户故事’。”
苏晚星回到家时,太阳已经升到半空。她把陆知衍留下的调研照片摊在书桌上,对着《田野上的星光》第 22 章修改 —— 之前卡壳的 “小林帮村民调整模型参数” 的情节,现在有了清河镇的真实案例参考,写起来格外顺畅。写到 “小林蹲在麦田里,给刘大叔看平板上的土壤湿度曲线” 时,她突然想起陆知衍教她看数据的样子,忍不住在稿纸旁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旁边写着 “参考知衍在清河镇的演示”。
下午,出版社的周姐发来微信,说想在小说里加 “模型应用真实案例附录”,让读者更直观感受科技助农的价值。苏晚星立刻想到陆知衍的项目总结报告,赶紧给他发消息:“周姐想加案例附录,能不能用你报告里的绿源农场和清河镇数据?我会隐去农户真实姓名,只保留地块特征。”
没过多久,陆知衍回复了语音,背景里能听到高铁的广播声:“当然可以,我把脱敏后的数据集发给你,里面还加了‘模型操作简易步骤’,你可以附在案例后面,方便读者理解。对了,顾言泽刚才给我发消息,说王总监最近在联系清河镇的农业站,好像想打听我们调研的数据,你那边要是有人问起,别透露核心参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光撞满怀:我的学霸男友有点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星光撞满怀:我的学霸男友有点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