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杨荣被太子“劝退”放手后,自那以后杨荣便感觉一股无形的压力日益沉重。他坐在值房内,面前摊开着关于东征后续粮饷调配、天津卫银行扩张章程以及各地督抚对新政反馈的奏报,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窗外的秋光似乎也带着寒意,透窗而入,照亮了他眉宇间难以化开的凝重。
太子主动交权,太孙远赴天津卫“学习”,朝堂之上,原本针对晟王及其新政的汹汹议论,仿佛一夜之间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按了下去,虽未完全平息,却已从明面转为了更加隐晦的暗流。然而,杨荣深知,这种平静之下,潜藏着更大的风暴。而他,作为昔日太子集团在文官系统中的重要支柱之一,更是首当其冲。
就在他心神不宁之际,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景弘那独特而沉稳的脚步声在值房外响起。
“杨阁老,”王景弘的声音不高,却让杨荣的心猛地一跳,“皇爷在乾清宫,请您即刻过去一趟。”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杨荣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波澜,整理了一下绯红色的袍服和官帽,面色平静地起身:“有劳王公公带路。”
乾清宫西暖阁内,檀香袅袅。永乐皇帝朱棣并未像往常一样伏案疾书,而是站在那幅巨大的《大明混一寰宇海疆全图》前,背对着门口,负手而立。他的身影在巨大的地图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也格外孤峭。
“臣杨荣,叩见陛下。”杨荣趋步入内,恭敬行礼。
朱棣没有转身,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这短暂的沉默,却比任何斥责都更让杨荣感到压力,额角隐隐有冷汗渗出。
良久,朱棣才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洞察一切的穿透力:“杨荣,你入阁多少年了?”
“回陛下,臣蒙陛下简拔,入阁辅政,已逾十载。”杨荣谨慎地回答。
“十年……不算短了。”朱棣终于转过身,目光如电,落在杨荣身上,“这些年,你辅佐太子,协调部院,处理政务,也算是兢兢业业,颇有建树。有些事,朕看在眼里。”
杨荣心中稍定,连忙道:“此乃臣之本分,不敢当陛下赞誉。”
“本分?”朱棣嘴角勾起一丝似笑非笑的弧度,踱步走到御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洁的桌面,“那朕问你,纠集都察院、翰林院,乃至部分科道言官,联名上书,攻讦东征‘杀戮过甚’,抨击天津卫新政为‘奇技淫巧’、‘动摇国本’,这……也是你的本分吗?”
杨荣浑身一僵,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陛下!臣……臣……” 他想辩解,想说那是出于公心,是为了维护圣人之道,但在朱棣那仿佛能看穿一切的目光下,所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不必狡辩。”朱棣打断了他,语气依旧平淡,却带着冰冷的寒意,“你们那点心思,朕一清二楚。无非是觉得,高晟的新政,触动了你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觉得他那套东西,会让你们这些读圣贤书、通过科举正途上来的官员,在未来失去话语权,甚至……被边缘化。所以,你们害怕了,要抱团反击,对不对?”
句句诛心!杨荣伏在地上,身体微微颤抖,冷汗已经浸湿了内衫。皇帝将他们的遮羞布彻底撕开,露出了底下赤裸裸的利益算计。
“朕可以明白告诉你,”朱棣的声音陡然转厉,“大明,是朱家的大明!是朕的大明!未来,也是高晟的大明!如何治理这个国家,用何种方法让大明更加强盛,是朕和朕的儿子说了算!不是你们这些文人靠着几本故纸堆里的道理就能指手画脚的!”
他猛地一拍御案,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震得杨荣心胆俱裂。
“东征倭国,扫清海患,开疆拓土,缴获巨万,更探得海外矿藏,此乃不世之功!天津卫新政,造巨舰,练强军,开银行,活经济,此乃强国之本!在你们眼里,却成了‘杀戮’、‘奇技’?真是鼠目寸光,迂腐之极!”
朱棣的怒火如同实质般在暖阁内弥漫。杨荣匍匐在地,连头都不敢抬,只能颤声道:“臣……臣知罪!臣等愚昧,不识天心,不解殿下宏图,恳请陛下治罪!”
“治罪?”朱棣冷哼一声,“若依朕过去的性子,你们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该去诏狱里清醒清醒!”
杨荣闻言,更是面如死灰。
然而,朱棣话锋随即一转,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不过……太子前几日来见朕,交出了一份名单,也表明了心迹。他是个明白人,知道什么该争,什么不该争,更知道,什么才是对大明,对朱家最好的选择。”
杨荣心中一动,似乎捕捉到了一丝生机。
“杨荣,你是个聪明人。”朱棣走到他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太子能想明白的事,你想不明白吗?朕给你一个机会。”
杨荣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希冀。
“之前的风向,是你和一些人带起来的。”朱棣盯着他的眼睛,“现在,朕要你把这股风,给朕扭过来!那些弹劾的奏章,那些非议的言论,朕要它们在朝堂上消失!朕要听到的,是对东征将士的褒扬,是对新政成果的肯定!朕要这舆论,彻底转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朱棣的麒麟逆子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朱棣的麒麟逆子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