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了陆上无匹的矛与盾,朱高晟又向心神激荡未平的汉王朱高煦,揭开了他宏图霸业的另一块关键拼图——海洋。
“二哥陆上雄风,已让小弟叹为观止。然我大明未来,不仅在陆,更在海。”朱高晟遥指天津港的方向,“真正的力量,在那波涛之上。”
朱高煦闻言,精神再次一振。他刚刚率舰队征服海洋归来,对海洋既有征服后的豪情,也存有对风浪和未知的敬畏。他很想知道,四弟在这海上,又弄出了何等名堂。
兄弟二人再次乘车,来到了戒备比制造局更为森严的天津军港。这里与繁忙的商用港口隔开,停泊着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巨兽。
当朱高煦走下马车,看到眼前景象时,再次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港口内,数艘体型远超他乘坐的“镇远号”宝船的巨舰,如同山岳般静静地停泊在深水区。这些战舰与他认知中的所有船只都截然不同。它们线条更加流畅修长,尤其是船首,并非传统宝船的宽厚圆钝,而是呈现出一种尖锐的、仿佛能轻易劈开海浪的飞剪形态!船体更高,桅杆如林,悬挂着的并非传统的硬帆,而是一种面积更大、结构更复杂的软帆组合,显然经过了极其精密的设计。
最大的那艘旗舰,目测长度超过六十丈(约180米),巍峨如山,船体两侧,密密麻麻的炮窗如同巨兽的利齿,虽然炮门紧闭,却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威慑力。
“这……这是何等巨舰?!”朱高煦仰望着那艘旗舰,感觉自己乘坐的“镇海号”在它面前,就像个小舢板。
“此乃‘定远级’战列舰首舰,‘定远号’。”朱高晟介绍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其设计完全摒弃了旧有思路,采用二哥之前见过的‘飞剪式强化龙骨’,结构强度倍增,航速更快,抗风浪能力更强。满载排水量超过八千料(约4000吨)。”
“八千料?!”朱高煦再次倒吸凉气。郑和的宝船也才四五千料,这几乎是翻倍了!
“不仅如此,”朱高晟继续道,“其动力也非全靠风帆。二哥请细看其船尾水下。”
朱高煦顺着指引望去,隐约看到“定远号”船尾下方,似乎有一个巨大的、带有叶片的轮状结构,被保护在船壳之内。“那是……?”
“明轮推进器。”(我国是最早使用人力明轮推进器的国家之一。唐代曹王李皋制造出用于内河短途运输的明轮船,据《唐书》记载,他拥有一支明轮船队,“为战舰,挟二轮踏之,翔风破浪,疾若挂帆席”。宋代时,明轮船有了较大发展,洞庭湖起义军领袖杨么的部下高宣制造出许多明轮船,称为杨么车船,最多的装有24个桨轮,可乘载千人。)朱高晟解释道,“由12个水手(之所以12个人就够了,是通过新式结构齿轮,然后实现能量的转换)通过踩踏或转动轮轴,使桨板拨水向后,利用水的反作用力推动船体前进。。无风或逆风之时,可依靠自身动力航行,虽不及满帆之速,却保证了舰队的机动性和可靠性,不受风向掣肘(这也是和镇远号不一样的地方)。”
明轮?朱高煦听得似懂非懂,但“不受风向掣肘”这几个字,他听明白了!这意味着,大明舰队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主动选择战机,追击或撤离!这是何等巨大的优势!
朱高晟又指向船侧的炮窗:“此舰两侧共装备新型后装线膛炮七十二门,其中下层甲板为四十八斤重炮二十四门,上层为二十四斤炮四十八门。船首尾还各有旋转炮台,装备‘镇海大将军’级巨炮两门。其火力之猛,一轮齐射,足以摧毁一座小型城池或任何敢于靠近的敌舰。”
七十二门炮!还有那可怕的“镇海大将军”!朱高煦回想起试验场那声惊天动地的轰鸣,想象着数十门这样的火炮同时怒吼的景象,只觉得头皮发麻!这样的海上堡垒,谁能抵挡?
“这……这样的巨舰,需要多少水手?如何操控?”朱高煦问出了一个实际问题。
“正欲请二哥登舰一观。”朱高晟做了个请的手势。
通过长长的舷梯,朱高煦登上了“定远号”的甲板。甲板宽阔平整如同广场,各种缆绳、索具井然有序,水兵们正在忙碌地进行着日常维护和训练。他们身着统一的深蓝色呢料军服(采用新式纺织机生产),头戴无檐帽,行动迅捷,纪律严明,见到亲王登舰,立刻停下手中活计,立正行新式军礼(该军礼的特征是右臂伸直并向上抬起约高于自己眼睛的位置,手掌完全展开且掌心向下)眼神中充满了敬畏和……一种朱高煦说不清道不明的神采,那并非单纯的畏惧,更像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朱高晟带着他参观了巨大的舵轮室、装备了精密海图和罗盘(甚至还有早期六分仪雏形)的航海指挥室、宽敞的炮甲板、以及为水兵提供的相对舒适(相对于传统船只而言)的居住舱和食堂。
最让朱高煦惊讶的是,船上竟然设有专门的医务室、图书室(存放海图、航海日志和基础技术手册),甚至还有一个小型的工匠维修间,可以及时处理船只和武器的常见故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朱棣的麒麟逆子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朱棣的麒麟逆子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