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进了一条弄堂。两侧墙壁斑驳,灰色的石灰落下不少,里面露出灰灰的青砖,似乎是常见的那种高墙大院的墙壁。弄堂很长,我一眼望去弄堂内空无一人。我似乎很着急,想急急地走出弄堂,但步子却跨不大。弄堂的石板路上传出我的脚步声, 我怕脚步声惊动别人,有意放轻了脚步……
在故乡小镇,这样的弄堂很多。特别狭小的弄堂,迎面走的两人,只能彼此侧着身子才能交会。弄堂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阴影中,只有日头当午时的小半个时辰,阳光才能普照整条弄堂。所以,弄堂两侧墙壁的下端,往往长着青苔。没有青苔的地方,总有一层白白的墙硝。
小镇的高墙大院很多,除了镇西的徐八房在抗战时被兵火差不多焚毁之外。其余的,在我幼年时,还保存得比较完好。从小镇中心石桥堍到接近“永鑫桥”这一段,房屋鳞次栉比。距“永鑫桥”不远那儿就有一座精致的四合院。虽是平房,却堂屋,天井,厢房,正房一应俱全。
这样的四合院江南水乡并不常见,在北方倒是十分普遍。但是,北方的四合院绝对没有这样的精致:雕凿得棱角分明的条石;大门的屋檐下及天井的四周、天井的地坪一侓用小青砖横竖铺排出花纹;厢房和正屋的窗牖都是精巧的木花格。屋面只是滴水瓦和小青瓦,屋檐两端则是斜斜地翘着,饰有插花兽之类的瓦雕。
四合院的右侧是一个河浜,临河的石帮岸整修得十分整齐,似乎是与跨越河浜的那座小石桥一并修建的。石块的颜色和雕凿工艺一般无二,且石帮、石埠、石桥连成一体。同样精致得让人印象深刻。石帮岸上临河还有一排耳房,与四合院的后门相连,耳房临河同样是一排花格木窗。
有些煞风景的是,四合院的东侧河浜对面,是沿河两间大草房。临街的那一间住人,屋前有一块空地,放着一个大大的木架;后面的那一间草房养着一头大公猪。临街空地上放着的木架,便是公猪的配种场所了。好在街的对面,只是一个轮船码头,码头上虽有一间房子供乘客候船用,大门朝河,背面也没有窗。而且,每天也只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有人。平时基本没有人在码头上逗留,配种场上激情四射的那一幕,小镇人早已熟视无睹。途经此处如正遇见猪们配种的场景,只是加快些步子而已,不会再面红耳赤,仓惶躲避。
对养公猪的夫妇来说,这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营生,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男的胖胖的,一身肥膘,可与猪公匹敌。夏日里,常见他躺在藤榻椅上呼呼大睡;那女的,便接手男人的营生,驱、引、导、托一气呵成。神色自然,绝无半点羞赧。这家有众多的小孩,似乎方方面面都暗示着这里配种技术的高超。
配种站往东,除了沿街的商铺外,便是一幢幢带有天井的深宅大院了。有的气势张扬些,有的气势内敛含蓄些。有的屋前有着很大的场地,雕刻精美的门楣,以棱角分明的长条石为台阶,有着黑漆髹体的双开蝴蝶大门;有的则仅以小小的侧门示人,进了门去,才见别有洞天。院子与院子之间,往往出现一条狭小的小弄。如果沿街的商铺与宅院同居一个主人,小弄便成了宅院的内弄。走进这样的弄堂,人便只能在黑古隆冬的情势下,依赖微弱的折射光线拐弯。
我家便住在一座叫“陆松城”的宅院中,宅院的内门楣上有着“槐庭余荫”的青石雕刻。高高的风火墙上,用小青瓦铺出镂空花纹,风能从墙中穿过。原本一上一下的两架木梯,连接着天井前后两进,两进的楼上都能够盘通。正房与厢房之间,间以隔板,或者以雕有《西厢记》故事的固定式木窗相隔。
因为已被收归国有,宅院成了镇房管所的直管公房。除了正房的楼下成了供销社的仓库外,其它的地方都被间隔成了小间,分住着六七户人家。我家住在正房的楼上,推开窗户,东西两侧是铺有镂空花纹的风火墙。窗前是大厅的门脸屋顶,铺有小青瓦;窗下是院子,院子前面是嵌有蝴蝶大门的横隔墙;墙外是一个更大的场院。长条石的台阶和小青砖横竖着铺地的敞开式庭院,富丽堂皇。宅院内天井的西侧开有一扇偏门,雕花长条石做成的门框,同样不同凡响。宅院因为成了一座大杂院,在偏门的门内左侧和内天井北大厅的北侧墙边,后来又都被安上了木梯,便于北厢房的住户上下。
在“陆松城”的西侧,隔着弄堂,原本也有一个大宅院,似乎应该比“陆松城”的范围更大一些。但在我幼年时,已经只剩下一个花园和满院的瓦砾。花园的残墙上爬满了蔷薇花。春天的时节,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昔日的繁华。这座曾经的宅院,只留下一间孤独的厢房没有倒塌,厢房外侧的墙壁上裸露着断裂的木房梁和楼板的痕迹。厢房为一楼一底。后来安装了一架简易的木梯,厢房内住着一个脸色苍白的中年人,喜欢用阴沉的目光看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百年梦魇之青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百年梦魇之青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