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引经据典,而是用最浅白的话语,结合孩子们能理解的生活实例。
“初生的婴孩,目光纯净,啼哭索食,渴求爱抚,其性至纯,如同一张白帛,一湾清泉。
故先贤认为,人本性之初,是趋向善良的。这,便是人之初,性本善’。”
他顿了顿,看到不少孩子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继续道:
“既然本性皆善,为何世间有君子,有小人?有勤勉之人,有懒惰之徒?
这便是后面两句——‘性相近,习相远’。”
他走回讲台,指着那六个字。
“我等天生本性,原本是相近的。但后天的习染、环境的影响、所学所行,却会让人与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他目光扫过全场,“譬如,你与邻家玩伴,幼时一同嬉戏,本性无差。但他若终日只知玩耍,不学无术,久而久之,便可能变得愚昧;
而你,若入我书院,听从师长教诲,勤读诗书,明礼知义,日后便可能成为栋梁之材。这差距,并非天生,而是由‘习’所致。
故而,尔等如今能坐于此地求学,是何等幸运!定要珍惜这‘习’得善知识的机会,莫要辜负了这相近之‘性’,令其行至远方,南辕北辙。”
江浩深入浅出的讲解,如同在孩子们原本混沌的心田中投入了一颗颗明亮的石子,荡开层层涟漪。
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深奥的哲学思辨,但“要好好学习,才能成为好人、能人”这个朴素的道理,已随着这十二个字,深深印入了脑海。
江浩看着台下那一双双逐渐亮起的眼睛,心中感慨。
他选择的《三字经》、《千字文》乃至《百家姓》,正是这个时代扫盲的最高效利器。
它们将常识、历史、伦理、哲学融于简洁押韵的文字中,易诵易记。
当然,为了符合“当下”的时空,他早已将其中涉及汉朝以后的人物典故进行了修改或替换,确保不会出现“穿越”的漏洞。
拼音之法虽更快,但于此时此地,莫名其妙的各类符号过于惊世骇俗,反易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三本书,若能熟练掌握,识得千余字,通晓道理,打好根基,日后博览群书不再是难事。
授课的时间在琅琅书声和江浩循循善诱的讲解中飞快流逝。
转眼间,一个时辰过去。
就在这时,一阵若有若无的食物香气,顺着微风飘进了教室。
起初很淡,但渐渐地,那香气变得清晰起来。
是粟米粥熬煮后特有的醇厚米香,还夹杂着野菜在热汤中翻滚后散发的清新气息。
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可避免地被这香气吸引了过去。
不少人的肚子开始不争气地发出“咕噜”的轻响,他们偷偷咽着口水,目光不时瞥向窗外食堂的方向。
对于这些曾经饱尝饥馑之苦的孩子而言,饭菜的香味拥有着无可抗拒的魔力。
江浩见状,不由莞尔。
他理解这种感觉,便适时地停止了讲授。
“今日上午的课,就到此为止。”
江浩宣布,“记住方才所学的十二个字,每日教习会进行考校。现在,整理好书案,有序前往食堂用膳。”
孩子们欢呼一声,压抑着兴奋,迅速而有序地收拾好面前简陋的沙盘(用于练习写字),在班长的带领下,排着队向食堂走去。
刘备与江浩并肩而行,跟随在学子队伍之后。
看着眼前这充满生机的景象,刘备脸上始终带着欣慰的笑意。
“惟清,听你授课,深入浅出,寓教于理,备深感佩服。”
刘备由衷赞道,“尤其是这《三字经》,言简意赅,却蕴含至理,实乃蒙学之瑰宝。”
他毕竟不是大儒,讲授孝经半个时辰便结束了,之后他就去旁听江浩讲课。
江浩谦逊一笑:“主公过誉了。因材施教而已。这些孩子纯如白纸,需以最简明的方式,为他们勾勒出做人求学的轮廓。”
书院的食堂是一座宽敞的大棚屋,虽简陋,却整洁干净。
数百张长条桌凳排列整齐。
此刻,这里已是人声鼎沸。
八百学子,加上二十余位老师,近千人同时用餐,场面蔚为壮观。
仆役们抬着巨大的木桶,将热气腾腾的粟米粥和菜羹分发给每个学子。
粥很稠,菜羹里也能见到零星的油花和盐沫。
对于大多数学子而言,这已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陶碗,找到位置坐下,便迫不及待地享用起来。
一时间,食堂里充满了唏哩呼噜的喝粥声和满足的感叹声。
刘备和江浩也各自打了一份,随意找了张空桌坐下,与师生们一同用餐。
刘备舀起一勺粟米粥送入口中,仔细咀嚼,点了点头:
“虽简朴,却能果腹暖心。惟清,你坚持提供一日三餐,所费不赀,然其意义,远胜万千。”
江浩看着周围那些埋头苦吃的孩子们,低声道:
“主公,空腹无以谋道。唯有让他们免于饥馑之忧,方能专心向学。这些投入,是种子,未来必将结出丰硕之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