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主要问题就这三个,名义、水军、水匪,其余的事情,用不着刘备江浩等人亲自出面解决。
“仲德,广饶大约有多少可屯之地?能安顿多少百姓。”
刘备询问道,这次此行的目的之一。
“大约三十万亩,可供一万五千人屯田。”
程昱这几日主要忙的事情就是这个。
在巨定湖边约莫有二十万亩良田,然后广饶其他地方加起来一共十万亩左右,累计三十万亩可供耕作。
“甚好。”
刘备大喜道,其他的地方加起来,勉强还能安顿两万人,也就是还能安顿三万五千人,这个基本上就是洛阳难民的总和了。
如果多出的,也没关系,自家军师说有办法解决。
几人又商议了些广饶的细节,便已到晚上,一同用餐后,刘备请江浩、郭嘉、糜竺、程昱四人留下,商议另外一项绝密事项,建立军情司。
“今日的议题只有一个,关于军情司的组建,几天前,若非许公带来孙坚消息,我等至今恐怕还不知情。”
刘备轻叹一声说道。
他话音落下,书房内一片寂静。
话音未落,书房内已是一片寂静。
烛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众人凝重的面容。
糜竺率先起身,风尘仆仆的脸上带着愧疚:
玄德公,这怪我。我的商队本该及时传递南方的消息,却......
他昨日才从外地筹措粮草归来,连日的奔波让他声音沙哑。
无妨。
刘备摆手示意他坐下,子仲筹措粮草已十分辛苦,商队传递消息本就不是主业。
江浩接过话头,宽慰道:是的,子仲兄的商队虽能带回消息,但毕竟非专业情报渠道。
他环视众人,当今天下大乱初现,各路诸侯动向莫测。我们需要一个专门负责收集、分析情报的机构。
情报的重要性每个现代人都很清楚,军情司的建立是江浩向刘备提议的。
虽然古代通信不发达,情报传递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极差,但梧桐一叶而知秋,他相信以着郭嘉等顶级谋士的智力,即便是滞后的情报消息,也能推测出很多东西。
更别说比如“粮草在乌巢”这种能改变战局的消息。
现在趁着诸侯们还没重视起情报工作,提前发展运作起来,未来必有大用。
且不说宋朝的皇城司,明朝的锦衣卫东西厂,清朝的粘杆处,就连三国时期这种机构也是有的。
曹操的校事府、刘备的司闻曹、孙权的刺奸屯,都属于情报部门。
不能指望着读过三国,就吃消息的老底,历史已经改变,未来会发生什么,江浩也预料不到,正如孙坚身死,原本应该在192年,提前两年。
那孙策的守孝期也将从192-195提前到190-193年,南方格局也许会因为孙策的提前出山而发生变化。
惟清所言极是。
郭嘉抚掌赞叹,一向洒脱的脸上难得露出肃然神色,
情报如眼目,无目之行,必入深渊。昔日孙武着《孙子兵法》,特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程昱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周礼·秋官·士师》中有载,情报机构者,邦汋之道也。行贿赂、刺杀、伺察、暗间之事。此事,甚好。
他冰凉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近乎狂热的神色。
这种阴暗冷血的工作,正合他的胃口。
刘备见众人意见一致,便拍板决定:便由仲德负责军情司的工作,子仲协助,负责提供资金和掩护,奉孝辅助消息分析。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但此事,为绝密,万万不可泄露。
三人负责制,是江浩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机构后期难免会做大,前期便定好三人分权结构,有助于相互制衡。
至于保密,毕竟现在刘备只是区区一个郡守,没有资格私设官方机构。
但这事又不能拖着不搞,那就只能做好保密工作,控制知情范围。
“仲德,前期的工作多和子仲沟通,茶楼酒肆,是消息汇聚之所,可以安排一批人员现行入驻,明面上不要和糜家商会有任何联系。”
江浩对着程昱和糜竺说道。
这也是为什么把糜竺喊来开会的原因。
军情司的第一步,是先保证明面上的消息灵通,茶楼酒肆毫无疑问是最佳的切入口。
之后后续,就看程昱能做到哪一步了。
按照江浩的预想,袁绍、曹操这种诸侯一定要重点关注,他们估计打破脑袋也想不到,江浩能提前数年甚至十年就安插间谍过去。
糜竺会意点头:竺在徐州、青州各地都有产业,可以暗中提供掩护。若有需要,我还能通过商队将人员送往各地。
本质上,他也是刘备集团安插在徐州的高级间谍。
程昱起身,郑重行礼:昱必竭尽全力,不负主公所托。
“此议甚妙,我也愿意。”
郭嘉轻笑道,情报分析如同解谜,对他来说正合适。
“军情司今年经费少些,只有一千万钱,编制五百人,至于人选仲德看着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