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把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简称“国寿资产”)比作一家打理着万亿家产的超级大家族,以前管钱、投资、风控全靠“各房管家”各自为战:股票投资有一套账本,债券投资另一套系统,风控部门查数据得跑遍各个“房间”,不仅效率低,还常因为数据对不上闹矛盾。2018年启动的CLIMB平台,就是给这个大家族建的“中央指挥中心”——它把所有资产、数据、流程都拧成了一股绳,用科技手段把万亿资产的管理变得像打理小家账本一样清晰、高效。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扒一扒,这个能管5万亿资产的平台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先搞懂:CLIMB到底是个啥?
第一次听“CLIMB”这名字,可能会以为是爬山的英文,其实它是“China 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WorkBench”的缩写,翻译成人话就是“中国人寿投资管理工作台”。但它可不是咱们办公用的普通工作台,而是个集“数据仓库、操作中枢、风控大脑、创新基地”于一身的超级平台。
打个比方,要是把国寿资产的投资业务比作一家大型餐厅,以前的情况是:采购部(投资团队)用纸质账本记食材(资产),后厨(运营部门)用Excel算成本,前厅(客户服务)查订单得喊后厨,风控部(质检)得挨个翻账本挑问题。而CLIMB平台就像给餐厅装了一套智能管理系统:所有食材库存实时更新,后厨自动算成本,前厅能秒查订单,质检系统自动报警,从采购到上菜全流程一目了然。
官方给它的定位是“统一数据、统一流程、统一界面的一体化投资管理平台”,核心就是解决以前“各自为战”的痛点。在没它之前,国寿资产的不同业务线有几十套独立系统,股票投资的系统查不了债券数据,另类投资的流程和公募基金的流程对不上,员工换个岗位得重新学一套操作;更麻烦的是,集团想看看所有资产的整体情况,得从各个系统扒数据、手动汇总,等算出来可能已经过时了。
CLIMB平台就是要把这些“信息孤岛”打通。它从2018年3月开始建,到现在已经整合了60多个子系统,管着超过5万亿元的资产,覆盖了从“钱进来”(委托管理)到“钱出去”(资产配置),再到“钱生钱”(投资运作)和“防风险”(风控合规)的全流程,相当于给万亿资产安了个“总管家” 。
拆解平台架构:就像盖房子,地基、柱子、房顶一个不少
CLIMB平台能管好万亿资产,靠的不是单一功能,而是一套精密的“建筑结构”。它采用“集中-分散-集中”的模式,就像盖房子先打牢地基,再立起承重柱,最后搭好房顶,每个部分都有明确分工,又能互相配合。
第一层:地基——基础架构,稳得住才靠谱
基础架构是平台的“地基”,主要负责“搭架子”和“保安全”。它用了容器云和微服务架构,这俩词听起来玄乎,其实很好懂:容器云就像一个个标准化的“快递盒”,不管是股票投资系统还是风控系统,都能装在“盒子”里独立运行,不用挤在一个大服务器上;微服务就像把“大蛋糕”切成了小块,每个小块负责一个具体功能,比如“算收益”“查持仓”“审合同”,哪个小块坏了只修哪个,不用整个平台停工。
这种架构的好处太明显了:比如市场突然火爆,股票交易系统访问量暴增,技术人员不用重构整个平台,只要给股票交易的“快递盒”多分配点资源,就能应对高峰;要是想加个“智能预警”功能,直接加个新的“小蛋糕”就行,不影响其他功能运行。这就解决了以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麻烦,让平台既能扛住万亿资产的运作压力,又能灵活升级。
而且这个“地基”还特别注重安全。万亿资产的数据比黄金还金贵,平台采用了私有化部署,所有数据都存在国寿资产自己的服务器里,外人根本碰不到。就像把钱存进自己家的保险柜,比存在别人的仓库里踏实多了。
第二层:承重柱——三大中台,撑起全业务
如果说基础架构是“地基”,那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技术中台就是平台的“三大承重柱”,承担了核心功能,是平台的“心脏”和“大脑”。
数据中台:万亿资产的“中央数据库”
数据中台就像个“超级仓库”,把国寿资产所有的投资数据都集中存起来,还整理得整整齐齐。以前这些数据散落在各个系统里:股票持仓存在交易系统,债券收益存在核算系统,客户信息存在委托管理系统,想查“某笔资金投了哪些资产、赚了多少”,得跑遍多个系统扒数据,还得担心不同系统的数据对不上。
现在数据中台把这些数据全收进来,统一标准、统一整理,形成了“一本账”。里面有证券、持仓、交易、组合、账户、绩效等所有核心投资数据,就像把家里的现金、存款、股票、房产都记在一个账本上,清清楚楚。更厉害的是,它还能通过标准化接口“对外开放”,不管是投资团队、风控部门还是客户,只要有权限,都能随时调阅数据,不用再到处求人要报表了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