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干营销这行,最近肯定听过“AI帮你写文案、做海报、剪视频”这类话,但大多时候要么是“听着厉害用着废”,要么是功能太杂找不到重点——直到因赛集团掏出了“英赛模型”(官方叫InsightGPT)。这东西不是那种“啥都能干但啥都不精”的通用AI,而是专门给营销人量身定做的“工具包”,就像给厨师配了一套全自动厨具,切菜、炒菜、摆盘一步到位,还全是按餐厅后厨的规矩来的。今天咱们就用唠嗑的方式,把这模型掰开揉碎了说,保证不管你是刚入行的小白,还是干了好几年的老营销,都能听得明明白白,还觉得“哎,这玩意儿真能用得上”。
一、先搞懂:英赛模型(InsightGPT)到底是个啥?别被“模型”俩字吓着
一听到“AI模型”“GPT”,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得会写代码才能用?”“是不是特复杂,学半天学不会?”其实完全不是。你可以把英赛模型当成一个“在营销圈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老油条”,只不过它不是人,是个能24小时不睡觉、不摸鱼、不抱怨的“超级助理”。
咱们先算笔账:以前做一场小活动的营销,你得先花1天想文案方向,再花2天写海报文案、活动推文,然后找设计做海报——设计忙的话得等3天,最后剪个1分钟的宣传视频,要么自己学剪辑软件熬到半夜,要么找剪辑师排队等2天。一套流程下来,没个一周下不来,要是中间改几次需求,半个月都有可能。
但英赛模型不一样,它是因赛集团专门“教”出来的:因赛本身就是干营销的,20多年里做过几千个品牌的案子,从卖饮料到推汽车,从做公益宣传到搞电商大促,啥场景都见过。它把这些年积累的“怎么写文案能打动人”“什么样的海报能吸引眼球”“不同产品该剪什么样的视频”这些经验,全“喂”给了AI,最后就成了这个“营销专属AI”。
简单说:普通AI是“通用工具”,就像一把瑞士军刀,能切菜能开瓶但切菜不如菜刀快、开瓶不如开瓶器顺手;而英赛模型是“专业工具”,就像餐厅里的专用菜刀,就管切菜,还能根据食材(营销需求)自动调成切片、切丝、切块模式——你不用管它怎么调,只需要说“我要切土豆丝炒肉丝”,它就给你切得又细又匀。
再举个真实的小例子:之前有个卖儿童绘本的客户,想做一条朋友圈推广文案,要求“既要突出绘本里的插画好看,又要让家长觉得能帮孩子培养阅读习惯,还得有点亲切感”。要是以前,文案可能得改个三四版:第一版太官方,像说明书;第二版太口语,没质感;第三版忘了提“培养习惯”这个点。但用英赛模型,只需要把这三个要求输进去,10秒钟就出来三条文案,其中一条是“娃总爱抢你手机?不如试试这套绘本!每一页插画都像动画片,娃翻着翻着就爱上看书,晚上还会主动说‘妈妈,再读一页’~”——客户直接用了,当天朋友圈的点击量比平时高了30%。
这就是英赛模型的核心:它懂营销的“规矩”,也懂用户的“心思”,你不用跟它“掰扯”半天专业术语,说大白话就行,它能精准get到你的需求,还能给出符合行业实际的结果。
二、核心能力拆解:5个“超能力”,覆盖营销从“想”到“做”的全流程
英赛模型最厉害的地方,不是只会干一件事,而是能把营销里最费时间、最费脑子的活儿全包了,而且每一样都做得不差。咱们一个一个说,每个能力都配个生活里的例子,保证你一看就懂。
1. 文生文:从“憋文案憋到脱发”到“10秒出3版,还能换风格”
“文生文”听着专业,其实就是“你给它点文字信息,它给你生成新的文字”。这可是营销人的“救命稻草”——毕竟谁没经历过“盯着空白文档两小时,就写了个标题”的痛苦?
以前写文案,你得先想“目标人群是谁”“要传递什么核心信息”“用什么语气”,比如写一款中老年钙片的文案,不能用年轻人的网络梗,得亲切、实在,还得让老人觉得“这钙片有用”;写一款潮牌运动鞋的文案,就得酷一点、有个性,让年轻人觉得“穿这个有面子”。这些都得靠经验积累,新人很容易踩坑。
但英赛模型因为“学”过太多案例,早就把这些规律摸透了。你只需要告诉它三个信息:“卖什么的”“给谁看的”“想突出啥”,它就能自动匹配风格,还能给你多版选择。
比如你是卖家用扫地机器人的,想写电商详情页的“痛点文案”,就给它输:“产品:家用扫地机器人;人群:上班族妈妈;突出点:不用弯腰、能扫沙发底、续航久”。它可能会生成这样几条:
- “每天下班回家想瘫会儿,还得弯腰扫沙发底的灰尘?这款机器人能钻进去扫得干干净净,充一次电能用3天,你陪娃玩的时间,让它来干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