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大数据”,很多人会觉得是“程序员、互联网公司才懂的高深技术”,要么觉得“跟自己没关系”,要么觉得“全是代码和图表,看不懂”。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大数据就藏在你每天的生活里:刷短视频时推荐的内容、网购时看到的“猜你喜欢”、导航时避开的堵车路线,背后全是大数据在干活。
今天咱们用最通俗的话,把大数据“拆解开”聊:从“大数据到底是啥”到“它咋帮咱们干活”,再到“普通人咋利用它”,最后说说“要注意啥”,全程不聊专业术语,只讲你能摸得着的日常场景,让你看完就懂“大数据不是技术,是咱们生活里的‘智能帮手’”。
一、先破误区:大数据不是“多”,而是“能干活”
聊大数据前,先纠正三个最常见的误区——搞懂这些,你就已经入门一半了。
1. 误区1:“数据多就是大数据”——错!关键是“能解决问题”
很多人觉得“存了100G的照片、录了1万小时的视频就是大数据”,其实不是。比如你手机里存了5年的照片,虽然“多”,但除了回忆,没法帮你做任何决策——这只能叫“大量数据”,不是“大数据”。
真正的大数据,得能“解决问题”。比如:
- 外卖平台有“你过去1年的点餐记录”(吃啥、几点吃、常点哪家、要不要辣),这些数据能帮平台“推荐你可能喜欢的新餐厅”——这就是大数据,因为它“用数据帮你省了选餐厅的时间”;
- 医院有“10万位糖尿病患者的病历”(年龄、体重、饮食习惯、用药情况),这些数据能帮医生“更快判断你的病情,推荐更合适的治疗方案”——这也是大数据,因为它“用数据帮你提高了看病效率”。
简单说:“大量数据”是“堆在仓库里的废品”,而“大数据”是“能拿来用的宝贝”——核心区别在“能不能干活”,不是“数量多不多”。
2. 误区2:“大数据只有大公司才用得上”——错!小老板、普通人都能用上
有人觉得“只有阿里、腾讯这种大公司才需要大数据”,其实咱们身边的小老板、甚至你自己,每天都在“用大数据”,只是没意识到。
比如小区门口的早餐店老板:他每天记录“卖了多少包子、多少豆浆,周末和工作日差多少,下雨天人少的时候该少做多少”——这些数据就是“小老板的大数据”。他根据这些数据调整“每天的进货量”,既不会因为做少了不够卖,也不会因为做多了浪费——这就是大数据最朴素的用法:“用过去的记录,帮现在做决策”。
再比如你自己:你打开导航软件,它会根据“实时路况”推荐“最快路线”——背后是“成千上万辆车的位置数据”在支撑;你用手机交水电费,软件会提醒你“这个月比上个月多花了20度电”——背后是“你过去半年的用电数据”在对比。这些都是大数据在帮你干活,跟“公司大小”没关系。
3. 误区3:“大数据要学编程才能用”——错!普通人靠工具就能用
很多人觉得“用大数据得会写代码、做图表”,其实现在有很多“零门槛”的工具,普通人不用学技术,点几下鼠标就能用大数据。
比如你想做“副业卖手工饰品”,不知道“该选啥款式、定价多少”:
- 你可以在电商平台的“数据工具”里查(比如淘宝的“生意参谋”、拼多多的“多多情报通”),看“最近3个月卖得最好的手工饰品是啥款式(比如珍珠耳环、金属手链)、均价多少(比如29-39元卖得最好)、买家大多是哪个年龄段(比如18-25岁)”——这些都是平台整理好的大数据,你不用自己算,直接看结果就行;
- 你甚至可以在短视频平台查“#手工饰品”的热门视频,看“哪些视频点赞多,评论里大家想要啥款式”——这也是大数据,用“用户的反馈数据”帮你找方向。
所以别被“技术”吓住:大数据的核心是“用数据说话”,不是“用代码说话”。现在的工具已经把“复杂的技术”藏在背后,普通人只要会“看结果、做判断”,就能用上大数据。
二、大数据到底是啥?用“三个特点”说透,比看定义简单
说了这么多,那大数据到底是个啥?不用记“Volume(容量大)、Velocity(速度快)、Variety(类型多)”这种专业术语,咱们用三个“生活场景”,对应大数据的三个核心特点,一看就懂。
1. 特点1:“全”——不是“抽样”,是“把所有数据都算上”
以前没有大数据的时候,人们做决策靠“抽样”——比如想知道“全国人喜欢喝啥饮料”,只能找1000个人调查,再推断“全国人的喜好”。但大数据不一样,它要的是“全”——把能拿到的所有数据都算上,不用“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