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把结论摆到最前面:AI能帮着解决这些“大问题”,而且能帮上大忙,但它不是“万能神药”——没法自己把所有事儿都扛下来,最终还得靠人和AI搭伙干活。接下来咱们就拆成“气候变化”和“疾病治疗”两块,用最实在的话聊聊AI到底能做啥、又有啥做不到的。
一、先看气候变化:AI是“减排好帮手”,但不是“政策制定者”
气候变化是啥不用多解释了吧?夏天越来越热、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核心目标就是少排“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争取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简单说就是排出去的和吸回来的差不多,不再让地球继续变热。AI在这事儿里,就像个“效率大师”,能在好几个关键环节帮咱们省劲儿、减排。
1. 帮电网“更聪明”:少浪费电,多存清洁能源
咱们平时用的电,有的来自烧煤的火电厂(排温室气体多),有的来自太阳能、风能(清洁能源,几乎不排)。但太阳能得看天、风能得看风,不是啥时候都有;而且用电高峰(比如晚上大家都开空调)和低谷(比如凌晨)差得大,电网要是没管好,要么电不够用,要么电用不完浪费了,还得靠火电厂补窟窿,白白多排气体。
AI在这儿就能派上用场了:它能分析一大堆数据——比如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测太阳能、风能能发多少电)、大家平时的用电习惯(啥时候用电多、啥时候少),然后给电网“出主意”。比如提前知道明天风大,就多安排风电上网;知道晚上用电少,就把多余的电存到储能设备里,等白天用电高峰再放出来。这么一来,火电厂就不用随便“加班”,能少排不少温室气体。有数据说,单是优化电网这一项,AI就能帮着减少好几千万吨的碳排放,这可不是小数字。
2. 加速“低碳材料”研发:让咱们少用“高污染材料”
想减排,就得少用那些生产过程中“费油又排碳”的材料。比如建筑用的水泥、汽车用的钢材,生产时都得烧大量的煤或石油,排碳量特别高。要是能研发出“低碳材料”——比如用更少能源就能造出来、或者本身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水泥,就能从源头减少排放。
但研发新材料可不是容易事儿:以前科学家得在实验室里一次次试配方,比如水泥里加多少某种矿石能减排、还不影响强度,可能要试几百上千次,花好几年时间。AI能帮着“缩小范围”:它能学习过去几十年所有材料研发的数据(比如不同配方的成分、生产时的温度、最后的性能),然后模拟出“最可能有用的配方”,告诉科学家“你先试试这几个,成功概率高”。这么一来,以前要花3年的研发,可能1年就能出结果,大大加快低碳材料的落地速度。比如现在已经有团队用AI研发新型电池材料,能让电动车的电池更耐用、充电更快,还能减少电池生产时的碳排放——这都是AI实实在在的贡献。
3. 优化农业“减排”:让种地少排气体,还能多吸碳
别以为农业和气候变化没关系,其实种地也会排温室气体。比如农民种庄稼时会施氮肥,氮肥在土壤里会分解出“氧化亚氮”——这种气体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98倍,特别“厉害”;还有牛羊反刍时会呼出“甲烷”,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植物和土壤能吸收二氧化碳,要是能把农业管理好,既能少排有害气体,又能多吸碳。
AI在这儿能当“农业管家”:比如通过卫星图片和传感器,AI能判断庄稼缺不缺肥、缺多少——农民不用再“凭经验”多施肥,正好够用,就能减少氮肥分解的氧化亚氮排放;还能分析牛羊的品种、饲料配方,找到“少产甲烷还能让牛羊长肉”的方案,比如调整饲料里青草和谷物的比例,就能让每头牛每天少排不少甲烷。另外,AI还能帮着规划农田种植——比如哪些地方种树木、哪些地方种庄稼,既能保证粮食产量,又能让树木多吸收二氧化碳,相当于给地球“多装几个吸碳的小风扇”。
4. 划重点:AI是“减排推手”,但离不开人类的“大方向”
前面说了AI在气候变化里的不少本事,而且这些本事加起来,能帮咱们减少“数亿吨级”的碳排放——这对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来说,是“关键助力”,缺了它,咱们要花更多时间、更多钱才能达到目标。
但AI有个大局限:它只能“在规则里做事”,没法自己定“大方向”。比如,要不要出台政策让火电厂减排、要不要给农民补贴让他们用AI管理农田、要不要投入钱建更多储能设备——这些“政策制定”的活儿,AI干不了,得靠政府、专家们商量着定;还有,要是没有科学家先搞明白“温室气体怎么产生的”“清洁能源的原理是啥”,AI也没数据可学,没法发挥作用。简单说,AI是“执行力强的帮手”,但得人类先指好路、搭好框架,它才能干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