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从一个生活场景说起: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妈妈把家里的感冒药、退烧药、创可贴都放在一个蓝色的小盒子里,盒子上还贴了张纸条,写着“常用药品”;爸爸把水电缴费单、房产证、银行卡都放在书房的抽屉里,抽屉里又分了几个小格子,分别装着“证件”“票据”“银行卡”。每次需要找东西,不用翻箱倒柜,直接去对应的地方拿就行,特别省事儿。
其实,这个“蓝色药盒”“书房抽屉”,本质上就是一个“小型知识库”。只不过它装的是实物,而我们今天说的“知识库”,装的是信息和知识。要是用最直白的话讲,知识库就是“把零散的知识收集起来,按规矩整理好,方便以后找着用的‘数字收纳库’”。但它又不止是“收纳库”,里面的门道可比家里的抽屉深多了。接下来,咱们就一点点把它“拆解开”,从里到外说个明白。
一、先搞懂:知识库到底“装”的是什么?
很多人一听到“知识”就觉得玄乎,好像得是课本里的公式、专家写的论文才叫知识。但在知识库眼里,“知识”的范围可广了,说白了就是“有用的信息”,主要分这么几类,咱们拿公司里的知识库举例子:
1. “死的”事实性知识:相当于“说明书”和“字典”
这类知识是固定不变的,就像“1+1=2”一样,是基础中的基础。比如公司的地址、联系电话、营业执照注册号;员工手册里的“试用期是3个月”“年假天数按工龄算”;产品的参数,像“这款手机电池容量是5000毫安”“空调的制冷功率是1.5匹”。
你可以把这类知识想象成家里电器的说明书,不管谁看、什么时候看,内容都不会变。它们是知识库的“骨架”,没有这些,后面的内容都没法落地。
2. “活的”流程性知识:相当于“菜谱”和“操作指南”
这类知识是“教人怎么做”的,就像菜谱里“炒西红柿鸡蛋的步骤”,一步一步有明确的顺序。比如公司里“新员工入职流程”:先找HR领工牌,再去IT部办电脑,然后找部门领导对接工作;财务报销的流程:贴发票、填报销单、部门领导签字、交财务审核。
流程性知识的核心是“步骤”和“顺序”,错一步可能就办不成事。比如报销要是忘了让领导签字,财务肯定会把单子退回来,白跑一趟。知识库把这些流程写清楚,新人不用一遍遍问老员工,效率能高不少。
3. “藏着的”经验性知识:相当于“老司机的口诀”
这类知识是最值钱的,是“过来人”总结的门道,没法在课本里学到。比如销售岗位的“跟客户沟通的小技巧”:“客户说‘再考虑考虑’的时候,别追问,先聊他关心的使用场景”;客服岗位的“处理投诉的方法”:“先听客户骂完,再说‘我特别理解你的心情’,比直接解释管用”。
以前这些知识都“装在老员工的脑子里”,要是老员工离职了,这些“宝贝”可能就跟着走了。但把它们放进知识库,就像把“老司机的口诀”写下来,新人能少走很多弯路。
4. “动态的”更新性知识:相当于“小区门口的通知栏”
这类知识会随着时间变,得经常更新。比如公司的“产品价格表”,原材料涨价了,价格就得调;“活动策划方案”,去年的双十一方案今年不能直接用,得改一改;甚至“员工联系方式”,有人离职、有人入职,都得及时更上。
要是知识库不更新,里面的信息就成了“过期食品”,不仅没用,还可能帮倒忙。比如销售拿着去年的低价表跟客户谈,最后发现亏了,就是因为没看更新后的知识。
这么一看,知识库装的东西其实很“接地气”,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玩意儿,就是把平时工作、生活里能用得着的各种信息,不管是固定的、流程性的,还是经验性的、动态的,都收拢到一起。
二、为什么要有知识库?“记在脑子里”不行吗?
有人可能会说:“我脑子就是个‘活知识库’,记下来不就行了?”或者“我把文件存在电脑文件夹里,也能找着啊。”但真到了实际场景里,“靠脑子”和“乱存文件”的问题可太大了,这时候就知道知识库有多重要了。
咱们先说说“靠脑子”的问题。首先,人的记性是有限的,而且会忘。你能记住公司10个产品的参数吗?能记住5个流程的每一步吗?就算今天记住了,一个月后大概率会忘。其次,“脑子记的知识”没法传下去。老员工离职,他脑子里的“沟通技巧”“避坑经验”就没了,新人只能自己摸爬,浪费时间。最后,脑子记的知识可能“不准”。你以为“报销期限是3个月”,其实公司早就改成“2个月”了,结果报不了销,还得自己承担损失。
再说说“乱存文件”的问题。很多人存文件都是“随手建个文件夹,名字叫‘重要资料’”,过几天又建一个“新资料”,时间长了,电脑里全是乱七八糟的文件夹,找个东西得翻半天。更麻烦的是,不同人存的方式不一样:有人按“时间”存,有人按“部门”存,有人按“内容类型”存,同事要找你要个文件,你得先想“我当时存在哪儿了”,沟通成本特别高。而且文件还容易丢,电脑一坏、U盘一丢,里面的资料可能就找不回来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