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用AI,可能早就习惯了“问一句答一句”的模式——让写报告得先给框架,让查数据得自己贴链接,稍微复杂点的任务就得拆成十几次对话,最后还得自己拼成果。但2025年3月中国团队Monica.im发布的Manus,彻底打破了这种“被动响应”的套路。它不是普通的AI聊天工具,而是能像真人一样“手脑并用”的智能助手,甚至被称为“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今天就用最实在的大白话,把Manus的来龙去脉、核心能力和实际用处讲透,让你一看就懂它到底能帮你解决啥问题。
一、先搞明白:Manus不是“聊天AI”,是“能自己干活的AI员工”
很多人刚听说Manus,会以为它是又一个“升级版大模型”,但其实它和我们平时用的AI完全不是一回事。要理解它,得先分清两个关键概念:普通AI大模型和AI智能体。Manus就是典型的“AI智能体”,这身份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
1. 名字里藏着门道:“Manus”为啥叫“双手”?
Manus这名字不是随便起的,源自MIT(麻省理工)的校训“Mens et Manus”,翻译过来是“心灵与双手”,其中“Manus”就是“双手”的意思[__LINK_ICON]。这名字直接点出了它的核心定位:不像普通AI只靠“心灵”(大脑)回答问题,它更强调“动手”——自己操作电脑、调用工具、完成任务,把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
打个比方:普通AI就像“只会说的军师”,你问它“怎么打胜仗”,它能列出十条策略,但不会自己带兵冲锋;而Manus是“既能谋划又能打仗的将军”,听完你的目标,会自己调兵遣将、排兵布阵,最后给你带回来胜利的结果。
2. 本质区别:普通AI“等指令”,Manus“主动干”
要真正分清两者的不同,咱们拿“做一份特斯拉股票分析报告”这个任务来对比,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
普通AI(比如GPT-4、文心一言)的操作流程:
1. 你得先问:“特斯拉最近的财务数据在哪找?”它告诉你去SEC官网、财经网站;
2. 你自己去搜数据,复制粘贴给它,再问:“这些数据能看出啥趋势?”它给你分析几句;
3. 你接着问:“怎么用这些数据做SWOT分析?”它给你个框架;
4. 你得自己把分析填进框架,再问:“能做成带图表的报告吗?”它可能给你文字描述,但没法直接生成Excel图表;
5. 最后你得自己整合所有内容,排版、插图表,花大半天才能出成果。
整个过程里,你是“指挥官+执行者”,AI只是“问答机器”,每一步都得你推一下才动一下,缺了你的操作根本干不完活。
Manus的操作流程:
1. 你只需要说一句:“帮我做一份特斯拉股票分析报告,要包含财务数据、趋势分析和SWOT矩阵,带可视化图表。”
2. 它可能会补问一句:“需要近1年还是3年的数据?要重点分析北美市场吗?”(如果你的需求不明确)
3. 接下来你啥也不用管:它自己打开浏览器,去SEC官网扒财务报表,去财经平台抓股价数据,甚至爬取行业新闻做趋势判断;
4. 然后它在自己的“虚拟电脑”里用Python处理数据,用工具生成折线图、饼图;
5. 20多分钟后,直接给你发过来一份完整的报告——有文字分析,有自动生成的图表,还标清楚了每段数据的来源,能直接下载用[__LINK_ICON]。
这就是最核心的差距:普通AI是“被动响应”,Manus是“主动执行”。它不需要你一步步教,给个目标就能自己把事儿办了,甚至能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比如网页加载慢了会刷新,数据不全了会换个来源找。
3. 官方给的定位: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
这里得解释一下“通用型AI智能体”这几个字。“智能体”(Agent)简单说就是“能自主行动的AI系统”,而“通用型”意味着它不是只能干一件事——不像专门的“简历筛选AI”只懂看简历,也不像“数据分析AI”只懂算数据,Manus既能干办公的活,又能做生活的事,还能搞专业领域的任务,就像一个“全能员工”。
而且它的性能是经过权威认证的:在GAIA基准测试(专门测复杂AI任务的“考试”)里,Manus的复杂任务完成率达到91.4%,比OpenAI的同类产品高出23个百分点,在法律审查、旅行规划这些精细活上表现尤其突出[__LINK_ICON]。这就相当于班里的“学霸”,难题正确率比第二名高一大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