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的风是活的,裹挟着亿万吨计的细沙,永无止境地打磨着这片天地间的一切。陈柏林站在“赤海”太阳能电站项目的临时板房外,感觉自己正站在一座巨大的、缓慢运转的砂纸工厂中央。风掠过戈壁滩上嶙峋的怪石,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某种古老而悲伤的吟唱。才来了三个月,他已经能分辨出这风里不同层次的力道和温度——白日的灼热狂风能刮走人一层皮,夜晚的冷风则像冰冷的刀子,试图钻进骨髓。
他推开板房厚重的、为了防风沙而特别加装的门,一股混杂着电脑主机散热、廉价咖啡和隐约汗味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是项目部的临时指挥中心,也是他们这些设计代表的“家”。巨大的显示屏上,电站的实时运行数据瀑布般流泻,大部分区域是健康的绿色,但总有几个刺眼的红色报警信号顽固地闪烁着,像伤口在渗血。
“陈工,P-17区组串,效率又掉了0.5个点。”年轻的技术员小李指着屏幕,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昨天刚清理过面板,逆变器参数也复核了三遍,没问题。真是活见鬼了。”
陈柏林没立刻接话。他走到屏幕前,目光锁定在那片代表着P-17区域的闪烁红光上。那是一片位于电站边缘低洼处的阵列,理论上光照条件并不差。他拿起桌上自己的不锈钢保温杯,拧开盖子,喝了一口里面早已凉透的浓茶。杯壁上,已经能看到几处针尖大小的、黯淡的蚀点。他没作声,把杯子放下,手指无意识地在那个粗糙的蚀点上摩挲着。
“准备车,我去现场看看。”他说。
越野车在砾石滩上颠簸前行,卷起一条巨大的黄色土龙。车窗外是无边无际的土黄与灰白,只有远处那一大片深蓝色的光伏板矩阵,像一片突然降临的外星文明,沉默地汲取着天顶那颗炽热火球倾泻而下的能量。车内的对讲机里,断断续续传来其他区域巡检人员的通话声,夹杂着静电的嘶啦声。
P-17区到了。陈柏林跳下车,热浪瞬间包裹了他。他走到一排光伏板前,蹲下身。深蓝色的板面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眼的光,乍一看,光洁如新。小李拿着检测仪,在一旁记录着数据,嘴里嘟囔着:“电压、电流……都正常啊,就是功率输出不对。”
陈柏林没有用仪器。他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光伏板的玻璃表面。一种极其细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颗粒感,顺着指腹传来。不像普通的沙尘,那种感觉更……黏滞一些。他凑近了些,几乎将眼睛贴到板面上,逆着光仔细看去。
看到了。
板面上覆盖着一层极其稀薄的、近乎透明的白色结晶。它们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像一层极淡的雾气,或者某种生物吐出的、干涸的黏液,附着在玻璃表面,尤其是在板面安装倾角导致的、不易被雨水冲刷到的边缘部位,堆积得稍厚一些。在炽烈的阳光下,这些结晶折射出极其微弱的、七彩的晕光。
他伸出舌头,飞快地、极其隐蔽地舔了一下自己的指尖——刚才拂过板面的那只手的食指。一股极其尖锐的咸涩味,猛地炸开在他的味蕾上。
盐。
不是普通的钠盐。这片广袤的戈壁,在亿万年前曾是浩瀚海洋。地壳抬升,海水退去,留下了富含各种矿物质的、厚厚的沉积层。如今,烈日暴晒,地下水被强烈蒸发,携带溶解的各种盐分——氯化物、硫酸盐——透过土壤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析出结晶。而沙漠里偶尔降临的、吝啬的雨水,非但不能彻底清洗,反而可能溶解了部分盐分,在板面形成液膜,随后在更猛烈的蒸发下,留下更致密、更牢固的结晶层。
这层几乎看不见的盐膜,成了覆盖在光伏板“眼睛”上的一层翳。它散射阳光,阻碍透射,悄无声息地吞噬着宝贵的光子,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一点点地、缓慢而坚定地侵蚀掉。
“是盐碱结晶。”陈柏林直起身,对小李说。他的声音平静,却像在沉闷的空气里投下了一颗石子。
“盐?”小李愣住了,随即也学着陈柏林的样子,用手去摸,甚至也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然后“呸”了一口,“真的是咸的!可是……陈工,这玩意儿怎么清?水洗?咱们这儿最缺的就是水!”
陈柏林没有回答。他环视着这片巨大的蓝色矩阵,它们像一片沉默的、正在被无形敌人缓慢侵蚀的军团。风沙的物理磨损,他们有预案;极端温度的考验,设计时已考虑。但这种来自大地深处、借由烈日和微风施展的化学腐蚀,轻柔,无处不在,如同时间本身,是他们这些习惯于与钢铁、电缆和清晰数据打交道的工程师,未曾预料到的、近乎阴险的攻击。
回到板房,陈柏林立刻调出了电站所在区域的历史地质资料和近年的气象数据。屏幕上滚动的数字和图表,印证了他的判断。地下水位、蒸发量、土壤离子浓度……一系列冰冷的参数,共同指向了那个无声的杀手。他召集了现场的技术和运维团队,通报了他的发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