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以理服人,道破天机
面对威尔逊博士那包裹在学术外衣下的尖锐质疑,林辰并未立刻反驳。他目光平静地回望对方,那眼神深邃,仿佛能穿透一切表象,直抵本质。
“威尔逊博士,”林辰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定力量,让周遭因人群带来的嘈杂都仿佛被隔绝开来,“你推崇循证医学,依赖影像和数据,这本身并无错。现代科技是延伸我们感知的工具,值得善用。”
他话锋并未直接对抗,反而先予认可,这让威尔逊博士眼中闪过一丝意外,但随即更加专注。
“但工具并非认知的唯一途径,更非真理本身。”林辰继续道,语气平和如同阐述一个简单的事实,“你问我如何判断病根在肝,而非喉。请问,一棵树叶枯黄,你是只盯着那片叶子研究,还是会去探查它的根系、土壤、以及周身的气机流转?”
威尔逊博士微微蹙眉,没有回答,显然在等待林辰的下文。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不遂,压力积聚,则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郁而化火。这痰火循经上扰,结于咽喉要道,便是你看到的‘声带结节’。它只是结果,是标,而非本。”
林辰一边说,一边随手从旁边的诊桌上拿起一张纸和笔,寥寥数笔,勾勒出简单的人体轮廓与经络示意。
“肝经循行,绕喉咙之后。肝郁火旺,喉失濡养,自然出现紧绷、嘶哑、甚至结节。我观夏小姐舌苔薄黄,乃郁热之象;切脉弦细,是肝郁兼有阴伤。再结合她自述的压力、失眠、胸闷,病机已然清晰。此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判断。其内在逻辑,与你们通过多项检查数据交叉验证,排除其他可能,最终锁定病因的思路,在底层是相通的,只是路径和依赖的工具不同。”
威尔逊博士看着那简单的示意图,以及林辰清晰的分析,眼神中的审视稍稍褪去,多了几分真正的思考。
“至于你担心的二次伤害……”林辰放下笔,目光扫过威尔逊博士不自觉微微前倾的身体,“中医治病,首重‘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我针刺太冲、行间,是为疏肝解郁,清泻肝火,如同疏通被堵塞的河道,解除上游的压力。配合百合银耳水滋阴润喉,是安抚被火热灼伤的咽喉局部。这是从根本上解除病因,让身体自我修复。病因既除,河道通畅,下游的淤塞(结节)自然随之消散。何来二次伤害之说?”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淡然却不容置疑的力量:“反观手术,直接切除结节,固然快速去除了‘结果’,但肝郁这个‘病因’未解,如同只清理了河道下游的淤泥,而上游的堵塞源依然存在。短期内看似问题解决,但根源未除,压力仍在,郁结再生不过是时间问题。甚至,手术本身带来的创伤、麻醉对气机的干扰,是否也算是一种‘不可预知的伤害’?”
这一番连消带打,不仅解释了中医的诊断逻辑和治疗原理,更反过来将了现代医学常用手段一军。
威尔逊博士沉默了。他不得不承认,林辰的分析逻辑严谨,自成体系,并非他原先想象中的“经验主义”或“巫术”。尤其是那个“上游下游”的比喻,生动而深刻。
“那么……可重复性和普适性呢?”威尔逊博士沉吟片刻,再次抛出核心质疑,“您的这套方法,依赖于您个人的‘望闻问切’,如何保证其他中医师也能如此精准?没有标准化的诊断指标和治疗方案,如何大规模推广应用?如何让国际医学界信服并接受?”
这个问题,确实点中了中医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关键瓶颈。
林辰闻言,却微微笑了起来,那笑容中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淡然与自信。
“威尔逊博士,你混淆了‘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界限。人体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零件,每个人的体质、病因、情绪、生活环境皆不相同。真正的精准医疗,恰恰应该是高度个性化的。中医的‘辨证论治’,其精髓就在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这正是最高层次的‘精准’。”
“至于可重复性,”林辰目光扫过医馆内忙碌的景象,以及门外那些渴望求助的患者,“只要遵循中医理论核心,掌握‘辨证’要领,不同的医师面对相同的‘证’,自然能开出相近的方,取得相似的疗效。这本身就是一种基于理论体系的、更高维度的‘可重复性’。而非僵化地套用某个固定药方去治疗所有看似相同的‘病名’。”
“至于让世界信服……”林辰看向威尔逊博士,眼神清澈而坚定,“中医存世数千年,护佑我华夏子孙繁衍至今,靠的不是口舌之争,也不是强行让人接受。而是疗效,是它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解除病痛。就像今天,夏晚晴小姐的声音,就是最好的证明。真理无需赘言,事实自会发声。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于寻求所谓的‘国际认可’,而是沉下心来,传承好、发展好自身的学问。当越来越多的‘奇迹’在你们无法解释的领域发生,信服,自然会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岐黄下山觅亲缘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岐黄下山觅亲缘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