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商新制的雷霆推行,如同利剑斩断了盘踞在绣艺行业上游的垄断荆棘,为天下商号开辟出一条凭借实力公平竞争的康庄大道。这股自上而下的改革清风,不仅涤荡了积弊,更与自下而上、由巾帼绣院引领的技艺传播与人才培养浪潮相互激荡,共同将大靖绣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而在这公私两域皆呈现勃勃生机的大背景下,一项更为宏大、旨在将女子教育恩泽遍洒大靖每一寸疆土的规划,也水到渠成地提上了日程。
御书房内,炭火正旺,驱散了初冬的寒意。皇帝萧景澜看着户部与工部联合呈上的、关于推行皇商新制首月成效的奏报,面露满意之色。然而,他的目光并未在此过多停留,而是转向了另一份由巾帼绣院总院呈递、经苏清辞亲自润色的《请于各州府普设绣艺分院疏》。
奏疏之中,苏清辞并未过多赘言绣院已有的成就,而是以冷静而恳切的笔触,陈述了几项关键事实:
其一,《大靖绣典》刊印传习以来,各地求学热情空前高涨,然总院容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天下女子向学之渴;其二,首批弟子于各地所设分院,如苏州、成都、广州等地,已成功验证了分院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对当地绣艺发展与女子生计带来的显着积极影响;其三,皇商新制打破了垄断,使得中小绣坊与个体绣娘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其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是否有充足、优质的绣艺人才作为支撑;其四,亦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金矿丰收,国库充盈,朝廷已具备了推行此项惠及万千女子、功在千秋之盛举的财政基础。
“陛下,”苏清辞在奏疏最后写道,“昔日太后娘娘赐匾‘巾帼绣院’,期许‘天下女子,入此门者,皆能习得锦绣技艺,不负韶华’。今《绣典》已成,规范已立,商路已通,国库已实。正当趁此东风,将绣院之星星火种,遍撒九州,使我大靖女子,无论身处通都大邑,还是偏远边镇,皆有机会凭此一技之长,安身立命,光耀门楣,亦为我朝锦绣河山,添砖加瓦。此非独清辞之愿,实乃万千闺阁女子之心声,亦是夯实‘靖安’盛世人文根基之要举也!”
字字珠玑,情理并茂。
萧景澜合上奏疏,沉吟不语,指尖在光滑的紫檀木御案上轻轻敲击。他并非犹豫,而是在心中快速权衡着此举的深远意义与具体推行方略。目光扫过御案一角堆放的另一叠奏章——那是各地官员为响应皇商新制,汇报本地绣业发展潜力及人才需求的文书。几乎每一份,都或明或暗地提到了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皇叔,你看此事如何?”萧景澜抬眼,看向坐在下首的萧惊寒。
萧惊寒神色平静,显然早已与苏清辞商议过此事,淡然道:“陛下,王妃所奏,切中时弊,利国利民。绣艺乃民生日用之巧,亦是文化传承之重。普及绣院,一则可大规模培养符合新制要求之优质绣娘,满足朝廷与市场之需;二则可切实提升女子地位,使其有傍身之技,缓解民间溺女、卖女之苦,促进民生安定;三则可借女子之手,将《绣典》所载文明精粹,渗透至市井乡野,其教化之功,潜移默化,深远绵长。且如今国库丰盈,足以支撑此项开支。于公于私,于当下于未来,皆是有益无害。”
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推行之法,可参照首批分院成功经验,以总院为核心,制定统一章程、教材及师资标准。由朝廷与地方财政共同出资,于各州府治所,优先设立官办绣艺分院。亦可鼓励地方乡绅、商贾捐资兴学,朝廷予以褒奖。务求在三五年内,使绣院之帜,遍插大靖所有州府。”
萧景澜闻言,不再犹豫,朗声道:“善!皇婶心系天下女子,深谋远虑,朕岂能不成全此千秋功德?”他当即提笔,在奏疏上批下一个鲜红的“准”字,并吩咐身旁的内侍监:“传朕旨意,着户部即刻会同工部、礼部及巾帼绣院总院,拟定《各州府普设官办绣艺分院细则》,核定预算,招募师资,选址建院。务求稳妥、高效,尽快将此事推行下去!”
“遵旨!”
圣旨一下,庞大的国家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户部拨出了专款,工部提供了标准的院舍图纸,礼部协助拟定了学规与礼仪。而巾帼绣院总院,则成为了此次大规模扩张的技术核心与人才基地。苏清辞虽已渐隐,但仍挂名总指导,芸娘则带领着总院的一众精英教习,日夜不停地投入到这项浩大的工程中。
她们首先依据《大靖绣典》的体系,编撰了一套适用于州府级分院的基础通用教材,确保了教学内容的规范性与先进性。同时,从总院优秀的结业学员及各地表现突出的首批分院教习中,遴选、培训了一批能够胜任分院山长或骨干教习的人才,作为派往各地的“种子”。
旨意与细则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发往大靖的每一个州府。各地官员闻风而动,尤其是那些早已见识过绣院对地方经济、教化带来积极影响的州府长官,更是将此视为一项重要的政绩,积极响应。选址、筹建院舍、张贴招生告示……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