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京城,天高云淡,金黄的银杏与火红的枫叶交织,为这座古老的帝都披上了最为绚烂的华服。
而在这片浓郁的秋色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座已然重建完毕、气势更胜从前的清辞绣坊。
历经刺杀风波与暗流汹涌的清剿,绣坊内外却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平静与专注。所有的流言蜚语,仿佛都随着那些消失在黑夜里的余党一同湮灭。
苏清辞谢绝了绝大多数不必要的应酬,将全部心神都沉浸在了“家国系列”最后的创作与完善之中。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清辞绣坊紧闭数日的大门缓缓敞开。没有张灯结彩,没有锣鼓喧天,只在门前立了一块素雅的木牌,上面以清隽的字体写着:
“家国系列绣品展,今日始,为期三日。”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飞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早已对这位屡创奇迹的“护国女先生”的新作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听闻此系列旨在歌颂边关将士与市井民生,更是在那份好奇之上,平添了几分敬意与期待。
辰时刚过,绣坊门前便已聚集了不少闻讯而来的民众。有衣着朴素的平民,有身着长衫的文人,也有乘着软轿而来的官家女眷。人群井然有序,在绣娘和伙计的引导下,安静地步入那座焕然一新的绣坊。
展览设在绣坊最大的主展厅内。原本摆放织机绣架的地方,此刻被一道道素屏隔开,一幅幅巨型的绣品悬挂其上,在特意调整过的天光与灯烛映照下,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幅作为边关系列核心的《铁血边关图》。
绣像高达八尺,宽逾丈余,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壁。画面以玄、青、赭、白为主色调,运用了大量“乱针绣”与“叠纱绣”技法。巍峨的城墙饱经风霜,每一块砖石的斑驳、每一道裂痕的纵深,都被丝线细腻地表现出来,充满了岁月的厚重与沧桑感。城墙之上,那名戍边的士兵身姿挺拔如松,玄色战袍在仿佛能听到呼啸声的寒风中鼓荡,衣袂的纹理、甲胄的冰冷质感,无不栩栩如生。
最令人震撼的,是那名士兵的眼睛。
苏清辞以极其精微的“套针”和“滚针”,辅以十几种深浅不同的灰黑色丝线,绣出了那双眼眸。那目光,穿透绣品,望向远方,里面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狰狞杀气,只有一种沉静的、近乎麻木的坚毅,以及一丝深藏眼底、不易察觉的、对故土亲人的思念。那眼神,仿佛能直击观者灵魂深处,让人瞬间感受到边关的孤寂、坚守的伟大与和平的来之不易。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着洗得发白的旧儒衫,在这幅绣像前驻足良久,浑浊的眼中竟泛起了泪光,他喃喃自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这才是真正的国之干城啊!”
旁边几位看似出身寒微的妇人,也看得红了眼眶,低声交换着:“我家那口子,就在北境……不知是不是也这般辛苦……”
紧接着的《雪夜巡营》,则展现了边关的另一面。冷月清辉,雪色苍茫,一队巡营士兵踏着积雪,沉默前行,身影在雪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画面静谧而肃杀,那无言的忠诚与警惕,让观者无不屏息。
而当人们转过素屏,步入民生系列的区域时,氛围陡然一变,色彩瞬间变得明快、丰富起来。
那幅长达三丈的《坊市烟火录》长卷,如同将整个京城最鲜活、最热闹的一角搬到了眼前。运用“套针”、“抢针”、“施针”等多种技法,将市井百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包子铺蒸腾的热气仿佛能闻到香味;卖糖人的老汉笑容慈祥,手中的糖人晶莹剔透;绸缎庄的伙计神情生动,布料的光泽质感逼真;茶馆里说书先生眉飞色舞,听客们神态各异;嬉戏的孩童天真烂漫,眼神清澈透亮……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与温暖的烟火气。
“快看!那不是咱们常去的那家茶楼吗?绣得真像!”
“哎呀,这个捏面人的,我认得,就在西市口!”
“这织布的妇人,跟我娘年轻时真像……”
惊叹声、辨认声、会心的笑声在展厅此起彼伏。人们在这幅绣品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看到了平凡日子里的点滴美好,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与共鸣油然而生。
此外,还有描绘农人辛勤劳作的《春耕图》,表现江南女子巧手飞针的《织造忙》,记录稚子无忧无虑的《稚子嬉戏》……一幅幅绣品,如同一个个生动的窗口,将大靖江山的不同侧面,将将士的铁血与民生的温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以前只觉得苏先生绣技高超,如今才知,其胸襟气度,更非常人可比!”
“这才是真正的‘绣以载道’!比那些只知绣些风花雪月、讨好权贵的,不知强了多少倍!”
“边关将士保家卫国,市井百姓辛勤劳作,皆是国之基石。苏先生此系列,绣的是景,抒的是情,聚的是民心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