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坐在窗前,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峦,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那个让我无奈的女子——穆念慈。
大病初愈的穆念慈,倚在破旧的木椅上,苍白的面容难掩曾经的明艳动人。
哪怕大病一场,可她年轻,底子极好,那双灵动的眼睛,即便带着几分病弱的倦意,依然美得令人心动。
只是,她那颗心,早已系在了那已故的杨康身上,再无旁人立足之地。
我深知,这感情的事强求不得,更何况,我又怎能争得过一个活在她回忆里的死人?
再者,看着她一身病弱,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身上还带着些许病馊味,此时的我,确实也提不起太多兴趣。
然而,与穆念慈一同闯入我生活的,还有她那机灵聪明的儿子杨过。
这孩子行事很有分寸,虽活泼调皮,却总能适可而止,不至于让人厌烦。
闲来无事,我便开始教他读书。
原以为和普通孩子一样,一天能记下十个字就已经很不错了,可没想到,杨过竟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教一百个字也能轻松记下。
但我明白,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于是我刻意控制着教学的速度,不紧不慢地引导着他。
在这日复一日的教导中,数月的时光悄然流逝。
随着天气渐渐转暖,穆念慈的身体也彻底好了起来。
看着她逐渐恢复往日的神采,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正式收杨过为徒。
其实,这决定更多是为了穆念慈。
这个女人,性情太过倔强别扭。
若不是借着师徒的名义,我甚至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让杨过从这里带东西回去给她。
她大病初愈,正是需要调养身体的时候,可她偏偏固执地不愿接受他人的帮助。
没钱却还想自己一个人硬撑,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若真有那般本事,当初又怎会一病不起?
自从杨过拜我为师后,情况便大不一样了。
每天,杨过都能从我的住处带上许多补品回去。
那些我平日里吃不完的鸡蛋、乳品,精心熬制的鸡鸭汤,都借着杨过长身体的名义,送到了穆念慈的手中。
穆念慈冰雪聪明,一看便知这些东西实则是为她准备的。
但她也不好直接拒绝,因为每当她露出推辞之意,我便会半开玩笑地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杨过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给他吃好点,以后怎么长得高、有气力?”
为了儿子,穆念慈即便心中明白我的用意,也只能默默接受。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看着穆念慈的气色越来越好,杨过也在知识的滋养下愈发聪慧,我心中竟生出一丝欣慰。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让我与这对母子有了这般奇妙的缘分。
而我,也愿意就这样默默守护着他们,看着杨过茁壮成长,看着穆念慈重拾笑颜。
当杨过终于习惯了每日来我这里学习的生活节奏,我便正式开始教他读书识字。
若换作旁人,我或许会有所保留,不知成效几何,但杨过不同。
这孩子仿佛天生带着灵气,学习时举一反三,一点就通,进步的速度远超我的想象,很快便迈入了自读自学的阶段。
学会认字后,我递给他一本书,他竟能自己沉浸其中,逐字逐句地研读,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
为了让他能接触到真正的经典,我特意花费许多时日,一笔一划地手抄了一本《论语》给他。
拿到书的杨过,就像得到了稀世珍宝,整日捧着研读,学得如痴如醉。
没想到,杨过这般痴迷学习的模样,竟惊动了穆念慈。
穆念慈平日里并非喜好读书之人,对学问之事了解不多,但即便如此,她也察觉到了些许不对。
一日,她神色匆匆地找上门来,眼神里满是疑惑与警惕,质问我究竟教了杨过些什么。
我见状,笑着安抚道:“杨嫂子你误会了,孔夫子是春秋时期的先贤,从他那时传下来的学问,历经岁月流转,早已不复原本的模样。我所教的,不过是尽力恢复其本真,用来教导过儿。虽说这与当下盛行的儒学可能有所冲突,但过儿又无需参加科举,何必去学那些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伪学着作?那些东西学了,只会让人变得无聊虚伪。反倒是我教的这些,能让过儿在日后的生活中明辨是非,不至于吃亏上当。”
穆念慈听了,一时语塞。
她这些日子受我诸多照顾,吃我的、喝我的,再加上本身对学问钻研不深,确实难以与我辩驳,最终也只能无奈地由之而去。
自那以后,尽管我曾救过穆念慈的性命,但她对我始终保持着距离,态度客气而疏离。
倒是小杨过,与我的关系愈发亲密,渐渐将我当成了亲爹的替代品。
闲暇时,我们常去溪边钓鱼。
可惜,鱼儿似乎格外狡猾,每次我们收获寥寥,只抓到一些小河虾。
这时,我便会施展美食家的本领,用卓布变出一些小龙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