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里的四季与节令
中秋主题的设计稿,是林溪在月圆夜画出来的。
她把宣纸铺在院子里,就着月光描月亮的轮廓,画到第三张才找到感觉——不是规规矩矩的圆,是稍微缺了点边的“胧月”,像被云遮了一角。
“老辈人说,月有阴晴圆缺才好看。”她指着项链设计稿,玉佩上的嫦娥裙裾飘向缺角处,“这样才像真的在月亮里飞。”
春节系列的围巾,小周试了二十种红。正红太艳,酒红太暗,最后定了种带点橘调的“石榴红”,像极了外婆家院子里熟透的石榴。
“你们看这金色如意纹,得绣成虚线。”她拿着针线在布上比划,“就像春联上的金边,浓了反而俗气,淡点才见功底。”
生肖图案也藏了巧思,龙的鳞片用了青花瓷的冰裂纹,兔的耳朵尖缀了颗小亮片,像沾了点雪。
日常系列的手包,林溪从榫卯结构里找灵感。包盖和包身的衔接处,做了个迷你版的“榫头”搭扣,扣上时会发出轻微的“咔嗒”声。
“就像老家具拼合的声音,让人踏实。”她往包里塞了手机、口红、纸巾,刚好满又不挤,“通勤族要的就是这份妥帖,不多不少,刚好够用。”
最妙的是“二十四节气”丝巾。清明那款,他们用渐变蓝线绣出雨丝,落在柳枝刺绣上;白露则在米白底色上,用银线绣了层若有若无的霜,摸起来有点涩,像真的沾了露水。
“客户围上它,就像把时节披在了身上。”张芳芳抚摸着丝巾,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说的“春捂秋冻”,原来时尚也能藏着过日子的学问。
细节里的“锱铢必较”
春节围巾的立体编织纹,试了七次才过关。最初的纹理太密,像块硬邦邦的毡子;改疏了又软塌塌的,撑不起型。
最后小周想了个办法,在里层加了根细如发丝的尼龙线,既保了形,又不硌脖子。“就像给围巾加了根脊梁,得直挺挺的才有精气神。”
她把围巾往模特脖子上绕,纹路果然像水波似的起伏,不僵也不垮。
晚宴手包的剪裁,林溪带着工匠改了三次。第一次太方正,像个小盒子;第二次太圆,又少了气场。
最后她在包底加了圈细铁丝,让包身微微外扩,像朵半开的花。“穿旗袍的姑娘拿它,得像握着朵花似的优雅。”
她往包里放了支口红,包身刚好鼓起个圆润的弧度,“这才叫恰到好处,多一分则俗,少一分则寡。”
中秋玉佩的雕刻,他们请来了景德镇的老匠人。嫦娥的衣带飘得太急,重雕;月亮的光晕太亮,磨掉一层;连宝石的位置都挪了五次,直到阳光照过时,宝石的反光刚好落在嫦娥的裙摆上。
“老匠人说,好东西得‘活’,这光就是玉佩的魂。”林溪捧着成品,眼里的光比宝石还亮。
金属饰品的哑光质感,是用特殊工艺“磨”出来的。银链要在麂皮上蹭够一百下,才能得到那种温润的光泽,像被人戴了多年的老物件。
“新不如旧,这话在配饰上最灵。”金属工艺师拿着项链比划,“太亮扎眼,太暗显旧,就得是这种‘半旧不新’的劲儿,才耐看。”
样品里的“千锤百炼”
第一批样品出来那天,团队像盼着孩子出生似的紧张。春节围巾摸起来有点糙,林溪立刻让人换了批真丝棉纱,“得像抚摸婴儿的皮肤那样软。”
晚宴手包的背带太细,试背半小时就勒出了红印,老吴当即拍板:“加宽一倍,里头垫层麂皮,得让肩膀像靠在棉花上。”
中秋玉佩的宝石,有颗歪了半毫米。设计师想将就,张芳芳却摇头,“半毫米在图纸上看不出来,戴在脖子上,就像眼里进了沙。”
他们连夜重镶,直到宝石稳稳当当地嵌在嫦娥手边,像颗真的月光。“咱们的东西,就得经得起凑近看,放大了瞧,越细越见真章。”
日常手包的“榫头”搭扣,最初总爱松。林溪盯着搭扣看了半天,在榫头处加了个小米粒大的硅胶垫,这下扣得牢,开着也顺。
“就像给门轴上了油,得滑溜溜的才顺手。”她让员工轮流试扣,听着此起彼伏的“咔嗒”声,突然笑了,“这声音,以后就是咱们配饰的‘暗号’。”
最终定版的样品,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春节围巾的石榴红里藏着金,中秋玉佩的月光下浮着银,日常手包的皮革被摩挲得发亮。
林溪把它们摆在样品间,突然发现这些小物件凑在一起,竟像幅热闹的中国画卷——有节令,有故事,有过日子的烟火气。
张芳芳拿起那条清明丝巾,往青花瓷裙上一搭,雨丝刺绣刚好落在瓷纹的留白处。“你们看,这才是一家人。”
她轻轻抚平丝巾的褶皱,心里清楚,这些配饰不是衣服的附属,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说话”——用盘扣说传承,用纹路说时尚,用那一点点不肯将就的认真,说“华夏逸洋”的模样。
离上市还有十天,最后一批样品正在车间做最后的检查。李姐拿着放大镜,挨个看围巾的线头;老吴戴着白手套,摩挲着手包的边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