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里的东方韵
《Vogue》杂志的广告大片拍了三天。摄影师非要等上海的黄梅雨季,说“雨雾里的青花色才够润”。
结果拍那天真下起了小雨,模特穿着青花瓷雪纺裙站在豫园的九曲桥边,伞也不打,任由雨丝落在裙摆上。
“就这个感觉!”张芳芳在监视器后拍手,“你看水珠滚过瓷纹的样子,像给图案活过来了。”
最终登在杂志上的画面,背景是半隐在雨雾里的飞檐,模特转身时,裙摆扫过桥面的青苔,凤凰标识的深蓝色在湿润的空气里格外沉静,只有尾羽那道鎏金,被偶尔穿透云层的阳光照得一闪。配文没说太多设计,只写了“雨过天睛,是东方人藏在衣服里的诗意”。
投给《Elle》的广告则换了调子。在巴黎街头的涂鸦墙前,模特把榫卯拼接外套敞着穿,里面搭件白T恤,牛仔裤脚踩双帆布鞋。
摄影师让她跳起来抓拍,外套的下摆扬起,露出内侧绣着的“创艺传承”小字。“要的就是这种冲突感。”
张芳芳跟编辑视频时说,“老手艺不一定要端着,也能跟街头文化撞出火花。”杂志上市后,有读者写信来说,看到广告里那件外套的拼接缝,突然想给爷爷的老家具拍组照片。
国际时尚网站的动态广告更花心思。鼠标划过画面,青花瓷裙的纹样会从瓷片慢慢“晕”成布料,旁边弹出行小字,“灵感来自景德镇1920年的老瓷片”;点进视频,能看到李姐坐在缝纫机前,手里的针线如何把凤凰标识的轮廓绣得笔挺,最后镜头拉远,才发现她身后的车间墙上,贴满了世界各地客户的感谢信。
博主们的“自来水”
寄给博主的样品箱里,张芳芳特意放了本迷你版品牌手册。巴黎博主Sophie收到时,先翻到外婆顶针的照片,对着镜头说:“原来这凤凰标里,藏着位中国老太太的故事。”
她穿改良旗袍去参加艺术展开幕,特意拍了段“细节特写”,盘扣上的细闪丝线在灯光下像星星,裙摆的弧度刚好能遮住高跟鞋的鞋跟,“你们看这剪裁,比我穿过的很多大牌都懂女人心。”
东京博主美咲则玩起了“一衣多穿”。早上配牛仔裤去咖啡馆,下午换条缎面半裙参加茶会,晚上加件皮夹克去居酒屋,三天发了九组图,最后总结,“这不是只能摆着看的‘中国风’,是真能融进生活的衣服。”她的粉丝跟着学,有人把榫卯外套搭在和服外面,意外成了那周的热门穿搭。
最让张芳芳意外的是位美国乡村博主。他给妻子买了件青花连衣裙,拍了组“农场大片”,妻子站在麦田里,裙摆被风吹得鼓鼓的,背后是夕阳下的谷仓。“没想到中国的青花瓷,跟我们的麦田这么配。”
他在视频里说,“这大概就是好设计的魔力吧。”那条视频的评论区,有人问能不能定制印着自家农场图案的裙子——销售部立刻回信:“当然可以,寄张照片给我们就行。”
公益里的温度
环保展览的展台,公司特意搭了面“旧衣改造墙”。老吴带着工人把仓库里的瑕疵面料剪成小块,让参观者自己拼贴成画。
有个小姑娘用蓝白坯布拼了只凤凰,说“像标上的那只,但更自由”。张芳芳看着那幅画笑,“这才是真正的‘创艺传承’——把老料子,变成新念想。”
给贫困地区孩子上的时尚课,小李没带设计图,而是抱去个针线笸箩。他教孩子们用碎布拼布娃娃,有个男孩把凤凰标的金色线条画成了“会飞的龙”,说“要让它带着我们的布娃娃,飞到北京去”。
后来这些布娃娃被做成了挂件,随订单寄给客户,附上行小字,“来自大山里的创意,和你穿的衣服一样,都藏着对美的向往。”
活动结束那天,张芳芳收到张照片,云南某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把凤凰标画在了黑板报上,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有根,有新”。
她突然明白,品牌推广从来不是硬邦邦的广告,而是像针线一样,把衣服、故事、人心,慢慢缝成一张网——网里有青花瓷的雨,有博主们的笑,有孩子们的画,最终都成了“华夏逸洋”这四个字,最生动的注脚。
夜里整理邮件,看到纽约百货发来的销售报表,凤凰标系列的销量占了七成。
张芳芳没急着高兴,反而想起白天展览上,那个拼布娃娃的小姑娘说的话,“衣服不只是穿的,是会说话的。”她想,他们的品牌,大概正在用自己的语言,跟世界好好聊着天呢。
《Vogue》的广告登上杂志后,张芳芳收到了一封来自伦敦的信信封上贴着青花瓷纹样的邮票,里面是位老太太的手写信,“看到那幅雨里的青花裙,想起我年轻时在香港见过的旗袍店,那时总觉得东方美是遥不可及的梦,现在你们让它走进了我的世界。”
随信寄来的还有张老照片——1950年代的香港街头,一位旗袍女子撑着油纸伞,裙摆的青花与杂志广告上的纹样竟有几分神似。张芳芳把照片贴在样品间的墙上,在旁边写了行字,“美是会流转的,我们只是接住了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