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闻言,皆是一怔,随即愈发凝神静听。
朱标目光转向御阶之下侍立的皇太子朱雄英,语气中带着为人父的慈爱与期许:“皇太子雄英,年已十六,仁孝聪慧,德才兼备,堪为储贰。吴王世子同燨、江宁王同燧,年亦至十六,英武敏睿,皆为宗室俊彦。朕与太上皇、太上皇后商议,为固国本,绵延宗嗣,当为他们择选贤淑,正位妃嫔。”
此言如巨石落水,殿内气氛顿时为之一变。
方才因新政而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一种更为微妙、掺杂着利益权衡、人情往来与未来政治投资的计算,开始悄然弥漫。
皇太子与两位最有权势的亲王之子同时选妃,这绝非寻常帝王家事,而是关乎国本承继、关乎未来数十年朝堂格局走向的重大政治举措!
“册立之事,关乎国体,朕心至为慎重。特谕:由礼部牵头,大宗正院协办,广选天下品行端方、家世清白之适龄淑女,以备甄选。皇后与太上皇后亦将亲自过问,细加考察。”朱标说着,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掠过班列中的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黔国公世子沐春(回京述职),以及信国公汤和、宋国公冯胜等功勋卓着的武勋重臣,“诸卿皆国之栋梁,若有贤良淑德、堪配宗室者,亦望不吝荐才。”
这最后几句,几乎是明示了选妃的核心范围——主要将从这些与国同休的开国功勋、皇室姻亲之家遴选。徐达、常遇春等人面色沉静如水,眼神却瞬间锐利如鹰隼,心中已是波澜暗起。他们的家族之中,皆有适龄的嫡女或近支侄孙女待字闺中。
“臣等领旨!”礼部官员正连忙出班,躬身应命。
“此二喜临门,实乃天佑大明,祖宗垂泽!”朱标脸上露出了今日朝会以来最为舒缓真切的微笑,“待择定吉期,再行册封大典。散朝!”
“恭送陛下!”百官再次依礼跪拜。
随着皇帝銮驾离去,奉天殿内那极致的肃穆迅速被一片压抑不住的低声议论所取代。官员们或三五成群,或交头接耳,脸上表情变幻不定,新政带来的冲击与选妃引发的思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新朝伊始一幅无比繁复的政治生态图景。
……
退朝之后,朱标并未径直返回后宫,而是移驾至武英殿旁用于召见近臣的暖阁。朱栋亦紧随其后。
兄弟二人挥退左右侍从,阁内顿时只余他们。朱标褪去了朝会时的威严肃穆,抬手轻轻揉了揉眉心,眉宇间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二弟,”他轻叹一声,语气中带着些许忧虑,“今日这新政纲要颁下,看似风平浪静,然则……今夜,乃至往后数月,不知多少府邸要灯火通明,多少人要辗转难眠了。”他本性宽仁,虽深知改革势在必行,亦明了其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与阻力。
朱栋为他斟上一盏刚沏好的热茶,神色依旧沉静如水,仿佛朝堂上那隐形的波澜并未在他心中留下多少涟漪:“大哥,革新之利,在于长远,功在千秋。触动利益,往往比直面刀剑更为艰难。然,我大明积弊非一日之寒,若非以雷霆之势,行釜底抽薪之策,恐难真正革故鼎新,迎来强盛。父皇当年以重典治乱世,奠定基业;如今你我承前启后,正需以新政开盛世,此乃时势所趋,亦是责任所在。些许杂音,乃至明枪暗箭,皆在意料之中,不足为惧。”
他言语微顿,眼中闪过一丝如冰似铁的寒光,“神策军枕戈待旦,鹗羽卫、锦衣卫亦非虚设,足以震慑宵小,确保新政畅行。”
朱标接过那盏温热的茶,瓷壁传来的暖意似乎也驱散了些许心头的阴霾。他望向朱栋,这个自幼一同长大、能力卓绝且对自己毫无保留支持的胞弟,是他推行一切艰难政令最坚实、最可信赖的臂助。
“你的心意,我岂能不知。只是……这选妃之事,看似喜庆祥和,实则亦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关节,丝毫不比推行新政轻松。”
朱栋微微颔首,分析冷静而透彻:“联姻之策,自古便是巩固君臣情谊、稳定朝局最直接有效之法门。皇太子正妃,未来母仪天下,其家族地位必将随之显赫无比。同燨、同燧之王妃,亦关乎吴藩未来数十载之安稳,以及与核心勋臣之纽带。徐家、常家、沐家、蓝家……这些与我朱家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元勋贵戚,既需借联姻加以安抚,更需借此将他们更紧密地维系于大明王朝这艘巨舰之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的话语不带丝毫个人情感色彩,全然是从帝国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出发。事实上,他的正妃徐妙云乃徐达嫡长女,侧妃常靖澜是常遇春次女,其本身便是这种政治联姻的产物,所幸天意眷顾,他们夫妻之间情深意笃,琴瑟和鸣,已属难得。
朱标沉默片刻,目光悠悠投向窗外宫墙上方那一角初春湛蓝的天空,声音略显飘忽:“是啊,纽带……只愿这些孩子,将来亦能如你我与王妃们一般,纵是缘起于庙堂之算,亦能修得举案齐眉,莫要全然沦为冰冷的政治筹码,失了人伦中应有的温情与暖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