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关乎文教,且符合儒家“有教无类”之理想,立时引得不少清流文臣,尤其是与刘基、宋濂交好者,暗自颔首。虽其中“无论男女”四字,仍让几位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古训的老儒微微蹙眉,但在皇帝强调此乃“洪武旧制”且利国利民的大义下,亦无人敢于当面反驳。
“其三,整饬武备,固我疆圉。大明军制乃强军之本,五大战区架构已成,各镇总兵府、参将府须加紧整训,汰弱留强,精研战法。火器乃破敌锐锋,格物工技司须全力保障洪武十六式后膛燧发枪、各型火炮之产制与列装,不得懈怠。神策军为全军楷模,其练兵、作战之新法良规,当适时推广至各大战区,以期全面提升我军战力。”
提及军备,武官班列最前方的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等人皆目光炯然。他们亲身经历了从刀弓矛戟到火铳火炮的变革,深知这些多由吴王朱栋主导、格物学院钻研改进的新式火器所带来的战力飞跃。北部战区总兵官蓝玉,嘴角更是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傲然笑意,他麾下边军乃首批大规模换装之精锐,深知其威力。
“其四,通商惠工,拓海开疆。市舶司制度须进一步完善,规范海贸,打击奸商走私,保护合法商贾。大明银行须稳健运营‘金本位’货币之制,确保宝钞信誉,便利万民。旧港宣慰司、倭国驻军及各海外商站,须恪尽职守,保护航道,扬我国威,使四海之利,尽归大明。
钦此!”
宣读完毕,殿中部分出身士绅世家或与地方豪强牵连甚深的官员,虽极力维持面色平静,然瞳孔微缩,置于袖中的手指不自觉蜷紧者,不在少数。
这意味着他们及其宗族、姻亲、门生故吏,过往凭借功名、官身所享之免役、免税特权,将彻底成为历史,其家族利益根基,面临动摇。
“陛下!”一位年迈的都察院御史颤巍巍出班,声音带着一丝急切,“新政虽好,然推行过急,恐伤士林之心,动摇国本啊!官绅乃国家柱石,若使其与庶民同役同税,恐失体统,寒天下士子之心……”
“李御史此言差矣!”不等皇帝开口,一位户部官员即刻出列反驳,“新政正是为了稳固国本!税赋不均,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方是动摇根基之祸源!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方能显朝廷至公至正之心!且洪武年间已于数省推行,未见士林离心,反见百姓拥戴,国库丰盈,此乃利国利民之良策!”
朱标静静看着这短暂的交锋,并未立刻制止,待双方各执一词后,才缓缓道:“李卿之忧,朕已知之。然,立法贵在公平。官绅受朝廷俸禄,享万民供养,自当与国同休戚,与民共甘苦。此策,非为剥夺,实为求公。若因顾及少数人体面,而罔顾天下百姓之福祉,方是真正动摇国本。此事,朕意已决,不必再议。”
他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那老御史张了张嘴,终究在皇帝平静却威仪的目光下,黯然退回班列。
听完太监宣读的乾元新政纲要,那些与海贸、工坊关联密切,或思想更为开明通达的官员,如掌管相关事务的户部、工部部分官员,皆精神为之一振。
吴王府名下“瑞恒昌”商号所出之雪花盐、白糖霜、香皂等物,早已风行海内,其庞大的海贸船队穿梭于东西洋,获利之巨,近乎公开之秘,亦引得越来越多勋贵官绅将资本投向这些新兴领域,深知其中蕴含的庞大财富与机遇。
朱标将新政纲要诸条逐一阐明,语气始终平稳如山涧深流,却带着奔涌向前的决绝力量。
他并未给予朝臣过多当场辩论之机,此非讨论,而是宣告,是定调。这是他与朱栋、刘基、乃至深宫中的太上皇反复权衡、深思熟虑后定下的国策,旨在继承洪武大帝开创的基业之上,进行一场更为深刻、更为系统、旨在引领大明走向更强盛未来的改革。
“以上诸端,乃乾元新政之纲要。具体施行细则,由议政处会同相关部司,详定章程,颁行天下。望尔等文武臣工,深体朕心,摒除成见,戮力同心,共襄盛举,以期开创我大明‘乾元盛世’!”
“臣等谨遵圣谕!陛下圣明!”
以朱栋、刘基为首,大部分官员齐声应和,声震屋瓦。然而,这看似整齐的声浪之下,利益格局将被重新划分的焦虑,思想观念面临冲击的不适,以及新旧势力之间的潜在角力,已如暗流般悄然涌动。
新朝的第一把烈火,已熊熊燃起,它将焚毁多少积弊,又将淬炼出怎样的新生,无人能此刻断言。
大朝会的主体政事部分,在这表面庄严肃穆、内里激流暗涌的氛围中告一段落。
就在司礼监太监准备依制宣布散朝之际,朱标却再次开口,语气较之前宣读政纲时明显缓和了许多,甚至带上了一丝属于家族长辈的温和:
“众卿且慢。今日大朝,政事已毕,然朕心尚有二喜,亦关乎国本宗祧,愿与诸卿同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