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训与致仕:年轻愿学者,由神策提举司或地方官办工坊授以技艺,助其转业。年老体弱、不愿迁移者,依军龄战功,发一次性遣散费或按月抚恤,保其生计。
保留部分卫所:非战略要地、土地贫瘠处,保留少量卫所,为预备役补充与军屯延续,然管理需参照新制改良,确保训练不弛。
为保安置公允,防军官中饱私囊,细则严令对各级军官进行审计,并派遣委员会直属的“卫所转置巡察使”,分赴各地监督,受理兵卒诉告,对侵吞利益、阻挠转置者,严惩不贷。
当《执行纲要》各部分渐具雏形,《大明军队条例》与《军事刑法》的编纂亦在杨靖、詹同主持下同步推进。朱栋、朱标及军委会将领屡次参议,将改革核心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精神熔铸于法典条文。
《大明军队条例》明定军人职责、权利、行为规范、日常制度;《军事刑法》则细列各类违纪罪行与惩处,尤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取民家一毫线”、“一切缴获要归公”等铁律,违者严惩不贷。法典既成,“以法治军”遂有圭臬。
光阴荏苒,自洪武十七年二月至十八年三月十五,整一年光阴,军事改革委员会衙署灯火长明。朱栋与太子朱标,偕同众臣,争论、妥协、完善,终将厚达数尺的《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执行纲要》及配套细则、法典初稿编纂告竣。
洪武十八年四月初十,武英殿。朱元璋御览那凝聚无数心血的厚重文稿,听朱栋条分缕析,陈说纲要精髓。看着儿子愈发沉稳坚毅的面庞,皇帝眸中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慰藉。
“好!甚合朕意!”朱元璋一击御案,声震殿宇,“即依此纲,于试点之地推行!神策军全面实行新制,左军都督府改为北部战区,中军都督府改为中部战区,以此两区及神策军为首批试点!给咱放手去做,出纰漏无妨,唯惧因循苟且!”
“儿臣(臣)领旨!”朱栋、朱标及委员会核心成员肃然应诺,声如金石。
改革的号角,终于越过高耸的宫墙,响彻军营。北部战区(以北平为中心)、中部战区(以应天为中心)以及本就是新军楷模的神策军,率先卷入了这场脱胎换骨的洪流。军官考核、士兵筛选、部队整编、军衔授予、后勤改制、宣慰使派驻……前所未有的举措如连珠炮发,在试点军中激起千层巨浪。
挑战与阻力如影随形。旧势力的明枪暗箭、对新规的水土不服、利益受损者的怨声载道、执行中的偏差谬误……问题层出不穷。改革之途,依然荆棘密布。
然开弓已无回头箭。立于吴王府书房窗前,望紫金山巅破晓之光,朱栋心潮澎湃。
他知道,历史的巨轮已被他奋力推动,正沿着一条未知却充满希望的道路,轰然前行。
下一步,他将亲赴试点前线,直面那些具体而微的挑战,将这呕心沥血绘就的蓝图,一寸寸锻造成大明军队不屈的脊梁与魂魄。
朱栋踏步上前,因连日劳累嗓音沙哑,却带着磐石般的坚定:“父皇,《纲要》已成,细则初备,法典待颁。儿臣不敢妄言尽善尽美,然可断言,此乃我大明军队涅盘重生之基石!能否实战,需经沙场检验。儿臣恳请陛下,允儿臣亲赴北部战区试点,以此《纲要》为圭臬,推行新制,观其成效,查其疏漏,不断完善!”
朱元璋凝视着这个愈发沉稳干练的儿子,眼中欣慰之色终难掩饰。他重重一拍御案,决然道:“准!即着神策军、北部战区、中部战区为首批试点,全面推行新制!朱栋,朕命你为钦差,持朕金牌,全权负责试点事宜!四品以下官员,若有阻挠新政者,你先斩后奏!”
“儿臣,领旨!”朱栋单膝跪地,声如金铁交鸣,在殿宇间回荡。
改革的号角,终于彻响,自庙堂吹向四方军营。当朱栋步出武英殿,远眺校场上猎猎飘扬的“明”字龙旗与神策军朱雀帅旗,胸中豪情与沉重交织如潮。
他知道,真正的试炼,此刻方才拉开序幕。冰冷的条文需化为三军的热血,宏伟的蓝图需成为钢铁的壁垒。前路,必有明枪暗箭,必有艰难险阻。然他已无退路,唯有迎风前行,义无反顾。
回到吴王府,徐妙云与常靖澜早已备好简便行装。二人未多言语,只默默将亲手绣制的护身符放入他的行囊。朱栋望着灯下妻儿恬静的睡颜,心中最柔软的角落被深深触动。他提笔,于书案便笺上留下四字:
“待我凯旋。”
翌日,旭日东升,一支精悍队伍簇拥着吴王仪仗,驶离应天城,向着北方,向着那片即将经历雷霆洗礼的军营,绝尘而去。身后,是帝国的期望与挚爱的牵挂;前方,是历史的关口与不可知的未来。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