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栋依旧未做评价,目光移到漠南巡抚卓敬身上:“卓巡抚,漠南七府,蒙汉杂处,事务最繁,你有何见解?”
卓敬连忙起身,脸上堆起惯有的笑容,躬身道:“殿下明鉴!漠南确如殿下所言,情况特殊。归化、开平、丰州等地,草场丰美,贸易兴旺,蒙民汉民,互通有无,表面看来,确是一派祥和景象。朝廷新政,如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等,在此推行,阻力相对较小,商税征收,亦渐有起色。土豆、玉米于此地推广甚佳,汉民耕种,蒙民亦渐习此物,于稳定粮价大有裨益。”
他话锋一转,开始大倒苦水:“然,正因蒙汉杂处,其弊亦深!蒙民逐草场而居,流动性大,承宣布政使司编户齐民,征收税赋,难度远超汉地。其部落内部事务,我等汉官难以插手过深,否则易生事端。再者,汉民北迁,与蒙民争夺草场、水源之事,时有发生,提刑按察使司调解颇为耗费精力。更有甚者,两地民风不同,诉讼纠纷不断,府县官员,疲于奔命。” 他叹了口气,“下官以为,漠南之策,在于‘缓’与‘导’。不宜操之过急,当以安抚为主,鼓励贸易,促进融合。至于新政,似可稍作变通,譬如对游牧部落之税赋,可否以其牛羊马匹折价?而非强征银钱或粮食?此外,恳请朝廷派遣更多通晓蒙语、熟悉蒙俗之官吏至布政、按察两司,方能事半功倍。都指挥使司于此地,亦当以弹压震慑为主,不可轻易启衅。”
卓敬的思路,显然是倾向于维持现状,以稳定为首要目标,强调灵活变通,其诉求核心是要求政策倾斜和人才支持,并限制军事行动。
最后,朱栋的目光落在了新任漠北巡抚韩宜可身上。所有人的目光也都随之聚集过去。漠北,是此刻风暴的中心。
韩宜可面无惧色,坦然起身,向朱栋及在场众人团团一揖,声音清朗而坚定:“下官韩宜可,蒙陛下与朝廷信重,接任漠北。方巡抚血案未雪,下官深感责任重大,如履薄冰。”
他直接切入主题:“漠北五府,乃新设之地,根基最浅。方巡抚遇害,已证明所谓‘平静’,不过假象。‘黄金’血字,线索指向‘黄金家族’余孽及‘苍狼会’等秘密组织,更有不明外部资助。此乃心腹之患!下官赴任,首要之务,便是协调三司,尤其是配合鹗羽卫与都指挥使司,彻查血案,肃清奸佞,稳定局势!”
他环视众人,继续道:“然,治标更需治本。漠北之乱,根源在于人心未附,教化未行。下官以为,当双管齐下!一方面,以都指挥使司卫所兵、乃至朝廷即将调入之神策军精锐,清剿匪类,展示朝廷雷霆之威!另一方面,须责成承宣布政使司大力推行社学,不论蒙汉子弟,皆需入学读书,习圣贤之道,明华夷之辨!土豆、玉米等作物之推广,亦需加紧,此乃固本之策。同时,提刑按察使司须严厉整顿吏治,确保朝廷新政,能真正惠及普通牧民与百姓,而非被豪强、部落首领从中盘剥!唯有使民畏威怀德,方是长久治安之计。”
韩宜可的方略,既有铁铉所强调的强硬,也包含了卓敬所侧重的教化与治理,更提出了整顿吏治这一关键环节,思路清晰,立场鲜明。他最后道:“下官深知前路艰险,然既食君禄,必分君忧。赴任之后,当以方巡抚为楷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望朝廷,能在军务、情报及新政推行上,给予漠北全力支持!神策军天枢卫北上剿匪护卫殿下,于漠北而言,正是及时雨!”
四位巡抚,四种风格,四种诉求。张昺求实,铁铉尚刚,卓敬主柔,韩宜可欲刚柔并济。
北疆四地的复杂性与差异性,以及潜藏在这些封疆大吏思路背后的矛盾,在此刻显露无疑。
殿内一时陷入了沉默。李炎看着铁铉,目露欣赏之色,显然更认同强硬手段。
李炎默默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情细节,尤其是当提及“阿鲁台”、“外部资助”时,卓敬眼神那一闪而过的微妙变化,未能逃过他的眼睛。
燕王朱棣此时终于缓缓开口,他看向朱栋,语气平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考量:“二哥,四位巡抚皆乃干才,所言也确是实情。北疆四地,情势各异,难以一概而论。如何统筹平衡,既彰显朝廷威严,又不致激起过大反弹,还需二哥决断。魏国公督练北疆军务,于都指挥使司系统甚为熟悉,或可建言。”
他这话,看似公允,实则将难题抛回给了朱栋,并引出了徐达。
魏国公徐达也微微抬眼,沉声道:“殿下,诸位巡抚。军务方面,五军都督府及各地都指挥使司,当紧密配合吴王殿下巡边事宜。神策军天枢卫北上,亦是增强漠南、漠北防务之举。然,用兵之道,贵在知彼。漠北‘苍狼会’及所谓外部资助,若不查明,大军一动,恐如拳头打跳蚤,难以着力。鹗羽卫责任重大。此外,各地都指挥使司与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之协调,亦是关键,遇事当以巡抚协调为首,避免各自为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